最近,一篇题为《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的论文成了网红论文,该论文发之所以火,是因为其“参考文献”部分一句很“霸气”的话让大家大发感慨:“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这句话说的是如此霸气,许多人疑惑:现在论文后面都会参考许多文章,也都会在脚注或者尾注中列出许多参考文献,以示这篇文章是多么高大上。可这篇文章却霸气写到: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是谁有这么大的底气?但当网友看见论文署名为钱伟长后,评论区画风突变,从“谁那么目中无人啊”瞬间转变成“失敬了失敬了”“力学宗师泰斗,人家都是参考他”。钱伟长是谁,百度一下你就会知道:他是我国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这篇文章是新发现,没有人在这个领域进行研究,钱伟长是研究的第一人,所以也就没有任何研究可以参考。如果你不了解钱教授,当你看到钱教授那句霸气的话,你一定会着实评论一番,而且是极为批判的评论,为何会这样?值得我们深思。曾几何时,必须引用文献资料,成了论文必要条件,若整篇论文没有任何引用,许多人就会觉得写篇论文上不了台面,成不了气候,于是乎这不成文的规定已经成为时下写论文的一种约定俗成。悲哉,学术什么时候也开始崇拜,也开始迷失。不是每一种牛奶都叫特仑苏,不是每一篇论文都必须要引用。看到钱教授的这篇没有参考任何文献的论文,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最近发表在中学历史教学上的一篇文章。接到用稿通知已经离投稿大概有三月之久,编辑发来用稿通知,顺带发来附件:
附件内容要求如果有引用,一定要整理出注释,而且规定了注释格式。说实话,之所以这篇文章,是因为在基础年级教学中,发现有些课堂可以深度挖掘,当然实际挖掘中,我发现自己存在一些问题,也有一些课堂生成收获,所以写出这篇文章时候,是一气呵成的,都是自己课堂操作的感受,所以一篇文章出来之后,确实没有参考其它任何文章。我理解编辑的担心,怕我这篇文章有引用而不注释,会在出版后引起引用纠纷,可事实真的没引用,如果非要说引用,那就是引用了深度教学的定义,因为我没有能力给深度教学一个科学定义。可是我的文章里把深度教学用自己教学感悟给定义外加了范围,关于这个定义,工作室周宏老师还特别给我指出来要自己给深度教学延伸出自己定义,所以这个定义算不上引用别人,也就没有注释,编辑部发回来的文章,我重新修改了错别字,标点符号,没有外加任何注释又发了过去,几个月后,编辑发来清样:
样清中再次用红色字体标出引用部分要一定标注,说实话,我当时真的也想向钱教授那样给编辑说:本文没有引用任何参考文献。只不过我这个无名小卒,没有这样的名气和资历,所以再次核对样清后,依然没有外加任何注释发给编辑,最后,这篇文章顺利刊出。(如下图)
当最近再次看到钱教授这篇没有任何引用参考文献文章,特别深有感触,当文章刊发出来之后,我其实想特别感谢编辑,真的,我知道编辑在编辑我这篇文章或者刊不刊用时,一定思考很多,犹豫症结也一定在是否引用参考文献上。最终编辑没有迷信权威,也让我对编辑、对这份刊物充满了深深地敬意。
其实,在这几年写的文章中,我基本已经不再引用别人东西,不是说自己有多么牛叉,而是因为自己写的都是课堂和班级管理的所思所感,可能思考的东西别人也早有涉及,只是自己写的都是自己最深的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不需要引用。不像以前写一篇文章都要从知网上下载很多类似文章,然后再书写,写出来的东西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自己东西。
参考文献引用问题是作者是否诚实问题,不是说引用不好,若真是论述需要,或者让自己文章更加有说服力,引用无可厚非,可是如果紧紧是为了让自己文章觉得专业,是为了让别人看看自己参阅了多少资料,我觉得真没有必要,因为一篇文章最终目的是想让读者读后有点收获,而不是让读者觉得你这篇文章多么高大上,那些不接地气的奢华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去粉饰,相反,若你真的怎么做了,你的文章也就失去了你最初写的初心,不是吗?
我最讨厌天下文章一大抄,关键看你会不会抄这句话,若你是为了评职称而写文章,我觉得这样的文章给读者价值也就大打折扣,因为真正写文章的作者,他不是为了这些,他们文章是自己教学,研究的所思所感,之所以写出来是为了让后来的研究者能够少走弯路或者有借鉴意义,每一个作者写文章的初心都在于此,别无其它,当然他们这些文章可能对他们以后职称评定会有所帮助,可是这也是文章本身带来的客观效应而已。
标明引用是为了保护作者权益,也是一个作者写作的底线,这是写作者的初心,忠于自己,也尊敬别人,这是写作者必须具备的素养,当然我们也不必拘泥于权威,若真的是你自己东西,你没有必要纠结是否引用,我想你的文章对读者是否有用,编辑是可以感觉到的,我们只要忠于自己内心就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