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杨清媚双重时间体系一个滇缅边境社会的历 [复制链接]

1#

本书是基于西双版纳田野的一项历史人类学研究。“双重时间体系”指的是该地区社会由于历史上长期受缅甸和中原文化的双重影响,形成一种二者并接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表现为双重仪式周期交叠而成的社会节奏。明代以来中华帝国对边疆地带的多重封建是“双重时间体系”形成的主要原因。该书回应了基于民族主义和认同政治对中国边疆民族问题的指摘。诸如版纳这类多重文明关系结果的社会,在中国边疆广泛存在。中国历来的边疆治理都充分宽容文化混杂的特点,其制度核心精神恰恰是为边疆提供文化与社会发展的空间。

双重时间体系

一个滇缅边境社会的历史与人类学研究

杨清媚著

商务印书馆年8月出版

定价:48.00元

本研究在切入角度、理论深度和材料等方面都有创新;尤其是从“双重时间体系”这个概念入手,扩充了分析框架,使本书超出一种村落民族志的描述,也远超出一种地方文化介绍的范围,完全不同于国内已有的出版作品,具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

杨清媚,广西贵港市人,人类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副院长,研究方向主要为人类学史、社会理论、经济人类学。著有《最后的绅士:以费孝通为个案的人类学史研究》,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绪言

第一章以社会为界:模糊的边疆

第一节从西南看中国何以可能:郝瑞的西南研究范式及其反思

第二节重塑“国家”:基于历史和精神的“文明化工程”论之启发

第三节研究视角与资料储备

第二章历史中的结构:西双版纳土司制度与地方心态的双重性

第一节“天朝为父,缅朝为母”:西双版纳双重封建

第二节双重封建如何可能:西双版纳社会的政治—宗教结构

第三节制度与心态的双重性

第三章重建中的宗教与社会体系: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以来的变化

第一节政教并举:“改土归流”之后西双版纳知识格局的变化

第二节曲折与重建:教会与社会互动的过程

第三节交错式的社会结构:封建制度与佛寺体系的绞合

第四节从教会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双重封建”的实践

第四章“双重时间体系”:一个西双版纳社会的具体个案

第一节田野背景

第二节时间的钟摆(I):佛与巫交错的仪式周期

第三节时间的钟摆(II):社会生产周期的调控

第五章近现代历史变迁的挑战:双重性如何适应现代性

第一节民国时期现代化观念的输入

第二节20世纪50年代土地制度改革引起的社会变革

第三节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宗教重建与社会发展

第六章结论:多重宗教体系影响下的边疆社会

第一节对国家学的反思:保持“社会”的独立性

第二节等级结构与“社会”的再发现

第三节知识分子作为不同社会相互理解的“中间人”

附录1勐混镇宗教活动场所分布统计表(节选)

附录2勐混镇宗教教职人员登记表

附录3云南省佛教教职人员登记基础数据表

附录4合同协议书

参考文献

后记

//《双重时间体系》序言//历史上,西双版纳地区长期作为中缅之间的缓冲地带存在,既是中国的边疆,也是缅甸的前沿。由于身处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的碰撞地带,西双版纳社会同时受到中国和印度文明的影响,其社会结构、社会制度、文化风俗和观念都带有双方的色彩。从16世纪开始,西双版纳的最高土司车里宣慰使,需要明朝政府和缅甸王权的共同册封,此后车里宣慰使承袭例由中缅双方共同确认。一直到民国时期,中国的帝制时代已经终结,缅甸也早在年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西双版纳土司仍旧在向双方寻求承袭册封的认可。这种双重封建的制度和心态,根据当地史志《泐史》所书,曾被形象地概括为“以天朝为父,缅朝为母”。它属于拉铁摩尔所说的“过渡地带”的一种类型。这一特殊的历史现象为民国时期的人类学家陶云逵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