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及著作
董仲舒,(约前——前),广川人。《史记·儒林传》及《汉书》有传。他是西汉治《公羊春秋》的今文学著名大儒。景帝时做过博士,武帝时他以贤良对策,主张“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孝廉”。他的著作现在流传的只有《春秋繁露》,且董书原佚,今传本当为后人重新搜集编定的。
二、《公羊》学的内容与特点
(一)阐发、附会微言大义
董仲舒认为《春秋》既体现了天意,又包含着带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经验,而且是孔子褒贬当世,并为后王立法之作,其意深远。他用“得一端而多连之,得一空而博贯之”的方法阐发“《春秋》大义”,主要有以下内容:
1.三世说。如:“《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后何休又进一步附会出“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之说。
2.三统说。认为“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3.六科、十指。
(二)宣扬阴阳灾异,附会“天人感应”
《春秋繁露》的《王道》、《必仁且智》、《二端》等篇以及《汉书·五行志》和《董仲舒传》都体现了这种思想,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异以警告之”“天人之徵,古今之道也”。
(三)通经致用
董仲舒附会经义以求实用,主要出发点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他的通经致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讲灾祥,二是引《春秋》治狱。
(四)在训解内容上重义理而轻名物、训诂,在训解方法上多主观臆断、牵强附会。
三、参考文献
1.孙钦善著《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年1月。
2.赵国璋、潘树广主编《文献学大辞典》,扬州:广陵书社,年12月。
整理:枕清光
编辑:雨旸
古典文献学微刊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