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的中医院 http://m.39.net/pf/a_4611068.html作为研究生踏入科研圈的必修课
文献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大家搞科研的效率
但是大部分人对于如何阅读英文文献
都有着惊人相似的误解
“我看不懂文献,一定是因为我英文不行!”
如何做到事半功倍?
有效阅读很关键!
文献阅读的质量和数量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科研的高度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有哪些可以明显提升文献效率的技巧
能不能治好你一看文献就犯懵的症状
配图做的好,投稿没烦恼
我们为你准备了保姆级的科研绘图培训课程
3dsMax/Ps/Ai等多种软件综合特训
一步到位解决SCI论文中的“各种图”
具体课程介绍详见后文或戳图片链接
#文末还有免费科研绘图视频教程#
如何挑选出最值得精读的那一篇?
诚然,IF是一个不错的线索,但一家期刊的IF可能会被它发过的某一篇特别牛的文章拉高,并不见得该刊每篇都一样好,所以只是参考。筛选文章其实是有许多门道,要花点工夫的。
初筛是通过标题、摘要、图表和讨论来实现,大概只花30分钟。这四部分能看出个啥?首先我们脑中应该事先准备好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回答了什么科学问题;
2)主要结论是什么;
3)什么样的证据能支持该结论;
4)它的实验数据是否当真支持这个结论;
5)证据的质量如何;
6)该结论重要吗?为什么重要?
结合自己的现有知识和思考作初步判断,对眼下的课题是否重要,对本领域是否重要;但更多的是留到精读环节,边读边思考来斟酌。下面就通过一些例子细细说来。
1
标题
标题是对文章的精炼总结,目的是明确说清作者做了什么,或得到了什么,比如发现什么新通路、新效应、开发了什么新方法等等。比如以“PD-1”+“lungcancer”为关键词搜一下:
这个标题一目了然,作者做了个II期单臂临床试验,目的是评价nivolumab对进展性难治性鳞癌患者的作用和安全性。
这个标题简短,但就是不明所以。某物在某病中的表达,没什么特别的,既不知道作者干了什么,也不知道作者得到了什么。
相对而言,前者更好一些,至少我可以拿到一些信息,根据自身情况判断需要什么。后一篇就先放下留等有闲再说吧。
2
摘要
首先,文章摘要,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真正有用的全文并不多,过分追求全文是浪费,不可走极端。了解该篇文章的框架及研究意义,判断是否需要进一步了解,再决定下载或不下载当然只看摘要也是不对的。多数文章简单浏览题目、摘要后,直接把几个Figure及Title与legend一看,一般能掌握大部分。
如果你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很有把握,觉得作者的方法有问题,那可以就此别过;如果它的方法和你所想不同,却又撩起你的探索欲,那也可保留。
如果你是刚开始接触一个新的领域,那可能摘要也是不太看得懂的,得先读Introduction。如果Introduction仍然读得不明就里,那就先放下该文,去追踪它的参考文献,尤其是综述,先从综述中了解本研究领域的整体情况。
3
图表
阅读了摘要,接下来我们暂不看方法和材料,直奔结果,这里包括了图、表、图例,图表大体分两种。一种是流程图,描述本研究的方法和实验过程,也是对摘要中的Method部分的细化。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但若有则更好,从此图中看出研究过程的一些细节和数据,用以评价实验设计是否严谨。另一种是我们更为熟悉的数据图,即用可视化的手段展示实验结果,比摘要中那一小段Results更加丰富细腻有血有肉,也是文献筛选阶段的重点。
根据注释和说明初步对实验结果有了判定,并猜想一下作者意图和结论,带着这些问题再回过头详细阅读,看看能否与作者产生共鸣,有没有思想偏异,我们想不到的Idea赶紧借鉴,我们想到了作者未做到的,也许就是你技高一筹了。
4
讨论
最后文章的点睛之笔,也就是文章的核心部分-讨论,这可谓思想的汇集,脑洞大开的关键处,把握全局,掌握最新科研动向,明确热点与盲区,对我们的实验指导意义重大啊!所以,再次强调讨论处需要重中之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