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符号崇拜消费主义文化视野中的ldquo [复制链接]

1#

作者简介/操太圣: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文章出处/《江苏高教》年第5期35-41

关键词/消费社会;水课;大学课堂教学;符号崇拜

Ap>文章摘要

Cp>杜绝“水课”、打造“金课”已成为中国高校本科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文章试图将大学课堂教学面临的困境放在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审视,特别是要揭示消费社会及其文化给大学课堂教学带来的影响。通过讨论大学教育的商品属性、大学教育商品性的实践、大学教育价值中的符号崇拜,揭示出“水课”产生的深层根源,即课堂教学日益失去教书育人之根本,沦为对各种指标、分数、证书等符号的追逐。文章提出要举办有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呼唤有教学勇气的教师、营造有生命感的课堂、建立支持性的管理制度,以达到消除消费意识形态的幻觉、扬弃符号逻辑对人的异化之目的。

 论点摘编 

?进而言之,“水课”之“水”,不仅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失范上,归根结底还体现在其对学生产生的效果较为有限、片面,是对“教书育人”之教学工作基本职能的淡忘与漠视。

?从历史发展的视野观之,在国家大力提倡简*放权、增强高等教育活力的背景下,教育商品化和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毫无疑问为中国教育改革设计出了一条新路。它让高等教育从国家的行*性管制中走出来,让社会力量通过有效的市场机制加入到支持高等教育发展的行列中来;为高等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引进了一些促使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现代管理理念和制度。

?此种消费者服务导向会逆转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形象不再重要,关键要看教师提供的教育服务是否令学生满意,换言之,学生满意度将成为教师教学优劣的最重要的评判标准。

?总之,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均服务于让学生获得体面和好看的“成绩”,让学生能顺利毕业并找到如意的工作,在此过程中,所谓的“教育体验”“创造性生成”都变得如口号一般无足轻重。

一、问题的提出


  年,随着教育部部长和高教司司长在几次发言中提及“水课”与“金课”之后,特别在教育部下发《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明确要求高校采取措施杜绝“水课”和打造“金课”以来,“水课”“金课”正式进入教育部*策文本之中,两个词也引发了高教界学术讨论的一股热潮。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这些词汇并非严格的学术概念,它们只是对质量高或低的课堂教学的形象比喻,是高校里流传着的“黑话”。在吴岩司长提出“‘水课’就是低阶性、陈旧性的课,是教师不用心上的课”之前,来自北大、清华和复旦的几位同学就于年合作发表了一份调研报告,称部分同学盲目追逐的那些“老师要求松、打分好、容易过的课程”为“水课”[1]。

一位传媒专业大学生于年给《中国青年报》写了一封信,直指自己专业的教学状况不好,“师资力量较为缺乏,多数专业课皆由非传媒业界或非专业的老师教学,且课堂内容乏味,学生收获甚微”,其所用的概念也是“水课”[2]。可见,“水课”一词早在坊间流传。

一些研究者指出,“水课”不仅存在于大学选修课程之中,也存在于本科核心课程之中;不仅出现在普通高校的课堂上,也出现在一些著名高校的课堂上[3]。由于一些高校学生逃课现象普遍存在、课程考试无从严要求、教学内容效用不高,导致高校课堂教学陷入合法性危机[4]。

对此,人们多从教师的教学态度不端正、教学能力不强、课堂管理不严等方面讨论“水课”产生的原因。“高校教师群体存在相当程度的教学时间、精力投入不足的现象。许多高校教师对于教学质量没有追求,只要求达到不旷课、不迟到早退、不被学生投诉等最低水平,其根源还在于高校激励机制的偏差。”[5]

这种认识有其道理,毕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而在学校中,教师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学校管理制度的影响,正是教师与学校管理的相互影响与相互强化使得“水课”有了存在的空间。

进而言之,“水课”之“水”,不仅体现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失范上,归根结底还体现在其对学生产生的效果较为有限、片面,是对“教书育人”之教学工作基本职能的淡忘与漠视。

长期以来,大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诸如“重知识轻综合素质,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素质教育轻非专业素质教育”的现象,以及“‘一刀切’式的要求,‘一锅煮’式的灌输,‘一把尺’式的衡量”的培养方式[6],不也是实质意义上的“水课”吗?这样的课无视学生的差异,忽视学生潜质的开发,直接导致高校学生千人一面,普遍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无法满足社会所需人才的素质要求,这显然是违背了教育与教学本义的。

这就产生出一系列有趣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深思,诸如:如果说“水课”“金课”只是不同质量之课堂教学的不同说法,而实践中,关于课程和课堂教学质量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