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复制链接]

1#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体现为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班级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故此,有效的班级常规管理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观念,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去抓好幼儿的常规管理,并将礼仪习惯培养放在首位,将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与教师密切配合,勤于观察、善于引导。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有效性

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本文所指的幼儿园班级常规是指班级一日生活中各环节的安排顺序以及要求幼儿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则。班级常规管理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集体中,老师帮助和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

社会规则和日常生活规则的教育是幼儿阶段社会性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班级常规教育,是幼儿掌握社会规范,从自然人转向社会人的前提,同时班级常规培养也是确保幼儿一日生活有序开展和促进幼儿获得应有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前提。但是,一些幼儿园的班级常规管理中,究竟哪些规则是必须的、是幼儿一定要掌握和内化的、是面向全体幼儿的,应该如何使班级常规内化为幼儿的行为习惯,还存在着较多的困惑。本文试从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方面,谈谈如何有效进行班级常规管理的几点思考。

一、班级常规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长期以来,幼儿园的老师们都非常重视班级常规管理工作,都制定有各种各样的常规条款和规则,但是班级常规就是不能如老师所愿培养起来。如:幼儿的入厕、喝水、就餐时,幼儿嘴里念着"你不推,我不挤",却和另一名幼儿相互追赶着;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相互"控诉"、"告状"不绝与耳,相互的赞美、表扬却少之又少。班级出现这样的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实施班级常规管理的方式方法不科学和不合理造成的。如:自由型常规教育,教师强调让幼儿自由地发展,重视考虑让幼儿"活"起来,却忽视对幼儿行为习惯的要求,结果使幼儿养成了自由散漫的习性;说教、管制型常规教育,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为主,对违反常规的幼儿进行惩罚,如“不许大声说话”、“不能乱丢玩具”、“上下楼梯不能到处乱跑”等,却没有引导幼儿去理解行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其结果不利于幼儿的个性发展,甚至使部分幼儿因害怕老师、不喜欢老师,而不想上幼儿园;教条型常规教育,教师把教育的规则"教条化",在班级管理中死板地看待规则,一成不变,不考虑幼儿的身体和出现的异常状况等问题。通过对班级常规管理问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以下的问题:

1.常规意识培养忽略

教师往往只注重幼儿行为的管理,而轻视了幼儿规则意识培养。幼儿往往不知道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应该怎样做更好。

2.常规的价值定位单一

教师只注重班级规则的工具性价值,如班级规则的秩序、约束、保障班级活动的正常运行等功能,而对班级规则自身的教育性价值考虑不多,特别是培养幼儿自主、平等、权利、正义等价值理念的功能受到了忽视。

3.常规的不合理性

教师在进行规则教育培养时,所制定和提出的规则内容不合理、提出遵守规则的方式不合理,在实施规则时也存在着不合理的地方。其实,幼儿的很多违规行为实际上是由于规则的不合理导致的。如:教师经常要求幼儿在活动中不允许有声音和打闹,吃饭、上厕所、甚至排队走路都不能有声音;对于上课的纪律也提出很严格的要求“眼睛看老师、小手放腿上、两脚要并拢”等等,这对处于好动时期的幼儿来说,超出了他们的年龄、心理发展范围。

4.师幼情感交流对立

教师对幼儿遵守的常规要求、指令和提醒大多带有负向的情绪,甚至站在幼儿的对立面,常常充当“警察”的角色,这也导致了部分幼儿对教师具有畏惧情绪。这不仅有碍于幼儿习得规则,也影响了师幼之间美好的交往。

在幼儿园的班级常规管理中,不难发现:我们进行的常规教育几乎是“听话教育”,这种“听话教育”判断的标准是让教师、家长满意,体现成人们的意愿。如:班级各种规则的制定是以教师为中心,规则的出发点是以管理为中心,规则的特点是以控制为中心,规则的执行则是以说教与强化为中心。在这样的班级规则框架中,规则成为强大的限制,幼儿自主和自律消失。

二、班级常规管理有效性的思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只是热爱他的教育对象,只重视教学活动怎么做,没有常规管理意识,没有教育和引导幼儿的规则培养,任幼儿自由发展,那么班级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盘散沙。所以建立良好的班级常规,是关系到幼儿身心发展特别是社会性的关键因素之一,越来越得到幼儿教师的重视。本人认为要改进班级常规管理,提升班级常规管理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

1.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

理念是先知,也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树立正确的班级管理理念,幼儿园班级常规的有效管理才有可能得以实现。科学的班级常规管理理念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1)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的长期性和一惯性

幼儿园班级常规的有效管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需要我们广大幼儿教师有良好的心态,正确认识班级常规管理需要有一个明确的长期目标,即通过幼儿阶段的常规教育,使幼儿逐渐达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自我意识,进而学会如何自主、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各种行为,为幼儿三年的幼儿园生活乃至日后的生活和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我们需要坚持做到规则培养的一贯性,使规则成为幼儿行为的准绳。这就要求我们的班级老师在常规的管理中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配套的、完善的班级常规,做个“勤”老师,在一日活动各环节中持之以恒地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操练,促进班级良好的常规习惯的形成。

(2)幼儿在班级常规管理中的主体性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的体现。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班级常规管理属于幼儿社会性教育的范畴,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很难实现有效的班级管理的。因此,在班级常规管理中,教师不能将幼儿看作是被动接受集体规则的个体,让幼儿接受教师灌输式的常规教育,就像杜威说的“这种灌输教育主要是通过外部‘训练’的方法,将成人的标准、要求和方法强加给正在逐渐成长并趋于成熟的幼儿。”我们要做的是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实践,激发他们内在的情感需要,参与班级常规的讨论、制定、调整,使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在集体中表现出适宜、良好的行为,并逐步学会自律。

(3)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手段的多样性

很多教师会说现在的孩子很难管理,班级常规管理太烦、太累,即便是付出很多的努力,效果却并不是非常理想。这与不合理的管理内容和单一的管理手段有着很大的联系。为此,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多样化的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手段。如:借助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尽情地玩耍,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幼儿讨论、思考有关的规则,引发孩子们对于相关行为规范的认识与思考;利用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常规的要求;一些故事可以让幼儿在欣赏、阅读、表演中培养规则意识;让幼儿在音乐中建立行为常规,幼儿的收拾整理、课前准备、餐后活动、午睡等等环节,可以选用一些音乐并固定下来,让幼儿听到这些音乐就自然的做出对应的行动;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幼儿良好的行为规则表现,经常捕捉幼儿的闪光点进行现场的常规引导;将评比小红花的常规评比具体化,提高幼儿的遵守规则意识;坚持值日生制度,让每一位幼儿有机会进行自我管理的体验,并促进班级常规的良好形成;教师利用微笑、点头等非言语的沟通,使幼儿在老师发出的关心和爱护信号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行为规则的肯定。

(4)班级教师在班级常规管理上的一致、公平

如果教师在执行班级规则时态度前后不一致,或者班级的几位老师对班级规则执行不一致,幼儿是能够觉察、注意到的。因此,班级常规的建立是教师之间的配合工作,班级教师之间配合密切的和谐直接关系到班级常规管理的成功与否。教师相互提醒、相互帮助、相互补位是班级常规建立成功的关键,需要教师们通过共同讨论和制定班级常规,并共同执行达到互相一致,以免使孩子养成遵守常规的两面性而不利于良好常规的养成。同时,班级常规的执行,也要做到公平、公正,对所有幼儿一视同仁,不能因孩子身份的特殊、教师对孩子的喜欢程度,而对孩子遵守常规的评价有所偏颇。

(5)重视幼儿评价的正能量引导

在班级常规管理中,免不了幼儿的评价。但我们发现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相互“投诉”、“告状”不绝于耳,而相互的赞美、表扬却少之又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幼儿缺少美好事物的发现。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幼儿评价的正能量引导,引导幼儿发现、表扬身边的好人、好事,让幼儿在发现别人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模仿、学习如何遵守规则,并学会自律。

2.把礼仪习惯培养放在首位

进入幼儿园的孩子,在开始接受幼儿园教育的时候常常是以接受礼仪习惯养成教育开始的,它既是社会、集体生活对幼儿的要求,也是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保障,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礼仪习惯养成教育是幼儿园各项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条件,是班级常规管理最有效的助推手段。因此,我们应该把礼仪习惯培养放在班级常规管理的首位,将礼仪习惯融于班级常规管理中,让幼儿从身边的点点滴滴中、从生活的各环节中感受、体验礼仪带来的好处与和谐。

(1)在生活常规中融入礼仪习惯培养

幼儿从早上入园开始,一日环节包括入园、进餐、睡眠、学习、游戏、户外活动、盥洗入厕、离园等,幼儿一日生活中包含着大量的礼仪习惯教育契机,教师应灵活地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及时引导教育,增强幼儿的礼仪习惯意识,使班级常规管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课程中融入礼仪习惯培养

幼儿园课程是对幼儿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注重将礼仪习惯教育渗透幼儿园课程中,科学、合理的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在活动中渗透礼仪习惯教育,使幼儿时时刻刻受到良好行为习惯的熏陶,使幼儿不仅得到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得到良好的礼仪习惯的培养,并促进班级常管理的有效和有序。

3.把6S管理引入班级常规管理

6S管理管理模式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它是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一些幼儿园也开始把6S管理模式引入幼儿园管理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6S模式已经成为了老师的行为准则;6S模式应用到班级常规管理中,幼儿学会了整理、学会了收拾、学会了合作、学会了等待、学会了谦让。幼儿园班级工作纷繁复杂,它不仅要对幼儿进行保教管理,还要对幼儿进行一日生活的管理,班级日常用品项目繁多杂乱,教室里各个台面上经常有随意摆放的物品,老师们总是感觉柜子不够用,幼儿经常控诉、告状同伴行为。这些常见的现象,极大地降低了教师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班级常规管理难以有效。将6S与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可在培养幼儿常规意识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让每个物品都有一个“家”

首先从班级物品的整理归置着手,不能让幼儿视凌乱为正常。通过整理清除所有用不到的物品,并让所有的物品都有自己的标签和位置,不但可以减轻老师的压力,还可以帮助孩子养成有序取放物品的习惯。如:给每一个物品写上名字或配上标记,并在摆放的位置贴有相应的标签。小班的幼儿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可用实物照片或图片、图形、颜色等作为标记;中、大班孩子的理解力和想象力较强,使用汉字做标志,还可以请孩子自己设计标记图。这样,幼儿每次操作完玩具学具后,就能够按玩具上的标志寻找相应的柜子进行摆放。为防止幼儿在摆放玩具或学具时会有凌乱现象,还可在每个柜子上贴上置放线,让孩子沿线摆放,这样,既规范了玩具学具的位置,也便于幼儿收拾和检查。

(2)设计合理的活动流程

实现班级常规的有效管理,需要满足幼儿的需要。满足幼儿需要应包括设计能提供多种活动的流程,这些活动应该强调全体幼儿的多个发展领域。幼儿需要安静的时间、活动的时间、小组的时间、个人的时间、进餐的时间等等。设计的常规流程应满足幼儿身体、社会性、情感、认知的需要。设计可预见的合理的活动流程,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期望幼儿能短时间坐在座位上;安排几段时间让幼儿参与自选活动(区域活动);牢记幼儿的身体、社会性、情感和认知需要;户外游戏对幼儿身体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流程应该是可遇见的(每天遵守同样的流程);重新安排流程时,对幼儿做出的反应要冷静、耐心和理解;如果可能,任何流程的改变都要事先告诉幼儿。

(3)让幼儿参与班级常规的讨论和制定

有效的班级常规管理建立在制定班级规则的基础上。幼儿需要明白和理解规则。在制定班级规则的时候,教师要组织幼儿一起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尤其是中、大班的幼儿,他们已具有初步的自我意识,喜欢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组织、鼓励幼儿参与讨论和尝试与师幼共同拟定班级常规规定,帮助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如:根据幼儿进行区域活动时,声音太大影响了别人、用完的材料没有放回原处等问题,教师可组织幼儿进行评价,并围绕解决问题开展讨论,拟定各区域的活动规则,并引导幼儿自己用绘画的方式配上图示,贴和摆在各区域,幼儿的参与使其了解为何要建立这样的规则,也促使幼儿在了解规则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自我管理和自律。

(4)用符号、标识引导幼儿的规则意识

老师可借助一些图示、标识,提醒幼儿参照图示做好相应的工作,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常规。如:老师在寝室幼儿放鞋子处用线或图形标识,幼儿午睡时脱下的鞋子可以按照图形的指示摆放,这样既能让寝室整齐有序,也避免了幼儿起床后到处找鞋子的现象。在饮水区,为了避免幼儿因接水过满,导致水杯里的水泼洒出来,可在接开水的地方,张贴画有水位线的水杯标识,从而起到引导、提醒幼儿接水不要过满。

4.幼儿常规培养要向家庭辐射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幼儿园和家庭的配合是有效实施班级常规管理非常必要的手段。由于一些家长存在过于宠爱、溺爱孩子,幼儿从小就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家长错误认为幼儿的教育培养是幼儿园的事、老师的事,从而放任对孩子的教育培养,对幼儿行为规则的培养更是如此。为了更好地开展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则,幼儿园要主动做好幼儿常规培养向幼儿家庭辐射工作。

(1)主动做好家园共育宣传

教师要利用好家长会,向家长介绍班级一学期将要开展的一些活动及要求,向家长宣传家园配合教育的重要性,鼓励家长参与到班级常规管理中;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让家长有目的地观察和评价幼儿的行为规则,引导家长感受幼儿遵守规则给活动有序开展带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还可通过家园联系栏、家访、网上聊天等方法沟通交流,向家长传递幼儿常规培养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信息,使家园达成对幼儿常规培养的共识。

(2)与家庭共同构建幼儿行为规则的框架

对于幼儿来说,除了在幼儿园的时间,绝大多数都是和自己的父母、家庭成员在一起,家庭里每一位成员的言行、举动、行为等会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成员中,对幼儿需要培养哪些方面的行为规则,也很难达成一致认识的。为此,幼儿园应该做好这方面的引导和辐射。如:幼儿在幼儿园、班级里索要遵守的常规要求与幼儿在家里应该遵守的常规要求很多内容是一致或者互通的,教师可将班级制定的比较完善的幼儿常规要求印发给家长,并向家长做好解读,给家长提供家庭里成人和幼儿应该养成的行为规则,使幼儿的家庭成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自觉做好幼儿的榜样,同时抓好幼儿行为规则的培养。

班级常规管理是否有效,直接体现为班级整体的面貌,也关系到各项活动的开展以及开展的质量。所以,有效的班级常规管理应该首先树立正确的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观念,借鉴先进的6S企业管理模式,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去抓好幼儿的常规管理,并将礼仪习惯培养放在首位,将班级常规管理工作始终贯穿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教师与教师密切配合,勤于观察、善于引导。

参考文献

《幼儿园班级管理技巧》.(美)华纳(Warner,L),(美)林奇(Lynch,S.A)著;曹宇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

新《纲要》与幼儿园的社会教育朱细文《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年4月第1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