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马相伯临终遗言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没能 [复制链接]

1#

年11月4日,百岁高龄的马相伯走到了人生的终点。

临终前这位为了唤醒国民,殚精竭虑一生的老人对孙女马玉章说:“我死后,你马上回去参加抗日!不要忘记我们中国还在苦难当中。”

马老满腔的救国热情可见一斑,那么在风云变幻的近代中国,马相伯为了唤醒国民、救亡图存做出了哪些努力?

参与救亡却被世人唾骂

马相伯,江苏丹阳人士,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彼时西洋各国已经有不少商人和教众远赴重洋来到中国。

马相伯的父母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虔诚的天主教徒,一出生就经受了天主教的洗礼,宗教的痕迹也深深的烙印在了马相伯的人生轨迹当中。

12岁那年,马相伯来到上海求学,进入当地法国耶稣会创办的圣依纳爵公学学习。

同治元年,马相伯进入徐汇天主教小修院学习,接受了两年的神修训练。

而后马相伯又进入大修院,攻读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哲学、神学、数理、天文等科目,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天才。

30岁那年,马相伯获得了神学博士学位,进入耶稣会工作。

3年后他因为出色的个人素养和知识储备,被调入徐汇公学担任校长,主要讲授经史子集。

此时的大清朝,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已经开始受到西方列强的压迫。

作为当时社会上少数可以看清社会现实,并胸怀拯救中华之抱负的有志之士,马相伯开始投身到救国救民的运动当中。

年,马相伯散尽家财,筹集到两白银救济灾民,但他的作为却被耶稣会批判、甚至将他幽闭。

出来之后,愤怒的马相伯直接脱离了耶稣会,开始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外交和洋务运动上面。

先后去到西方各国考察的他,十分清醒地意识到国家的富强在于科学、实业的崛起。

这样的想法与清朝大臣李鸿章不谋而合,于是马相伯很快便加入到了洋务运动当中。

洋务运动中很重要的一项举措就是整备北洋水师,但是当朝统治慈禧太后对此并不上心。

加上彼时大清王朝已经危在旦夕,李鸿章虽有心,但迟迟筹措不到整备*队的钱财。

关键时刻是马相伯站了出来,他提出可以向美国银行借贷款,李鸿章原本对此并不抱太大希望,便全权交给马相伯处理此事。

没想到马相伯凭借一嘴流利的英语,和对美国社会情况的清楚了解,真的筹措到了5亿美元的贷款。

不过可惜的是,慈禧太后却对此深感疑虑,甚至认为这是马相伯与美国人勾结产生的阴谋,便拒绝了这笔巨款。

而后来的北洋水师在甲午战争中惨败,与*饷的匮乏脱不开关系。

甲午海战战败后,李鸿章被迫代表清*府与日本人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相伯作为精通外语的专家,又是洋务运动的参与者,自然被李鸿章带在了身边。

谈判过程中,马相伯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已经尽可能地帮助清*府减少战争赔偿。

但国人并不清楚马相伯为了救亡图存付出了多少,只是偏执地认为只要参与签订条约的人都是罪人。

一时间李鸿章、马相伯等人被老百姓骂得狗血淋头,尤其是马相伯。

因为他信奉外来宗教,又会多门外语,不少人便将“汉奸”“走狗”的帽子扣在了他的头上。

还有人说他是李鸿章的“私生子”,种种恶语纷纷扑向马相伯,甚至就连他的母亲也因为这事气得晕厥了过去,直到去世母亲都不愿意再见马相伯一面。

众叛亲离的马相伯,想不通自己为何会落到这般田地,心灰意冷的他转而探寻另外一条救国道路——教育。

他心里清楚,要想挽救国人,必须从思想层面改造他们,而教书育人无疑是改变一个人思想最好的办法。

于是马相伯将名下的田地、财产尽数卖出,捐给中西大学做了助学金。

并当场立下字据,表示绝不反悔,自己转身走进了上海土山湾,在这里过起了归隐的生活。

不过对于这样一位胸怀天下,且学富五车的大学士来说,命运怎会轻易让他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中安然度过余生。

创办震旦大学、复旦大学

年,时任南洋公学总教习的蔡元培找到了马相伯,表示想要向马老学习拉丁文。

蔡元培

马老表示,拉丁文已经成为语言世界之古董,在西方都不受重视,中国的学者更没必要学习。

而蔡元培却认为,拉丁文是欧洲语言之根本,想要了解西方文化与思想,必须从其根源挖起。

马老被蔡元培说服,决定收他为学生,只是蔡元培本身已至中年,要想学有所成不是一日之计。

且他又有公务缠身,根本分不出足够的精力学习,只有一大早有空闲到马老家中请教。

而马老作为天主教徒,每日早上还有早课,导致双方时间一直没有办法协调。

后来马老提议道:“不如在南洋公学中挑选一些优秀的学生过来学习,更切实际一些,教会了他们,你平日里也可以向他们请教。”

蔡元培对此深表赞同,很快蔡元培亲自挑选了24名学生,送到了马老这里。

仅仅4个月后,这些学生便可读写出拉丁文的文学作品和演说词。

起了兴致的马相伯,继拉丁文之后又开始向学生们传授法文、数学。

对此,起初学生们还有些犹豫,毕竟在学校中他们已学过这些科目,可马老却笑着安抚他们说:“你们且学一学,看看我的教法。”

马老的教学方法与学校完全不同,比如数学,他从来不传授演算的技术,而是从原理入手,让学生领会算术的作用。

几天下来学生们无不对马老佩服的五体投地,几名学生还在马老的开导下,后来在数理方面取得了很深的造诣。

马老对这24名学生的教学取得了一点成绩后,他的名声开始在教育界流传开来。

远如云南、四川、陕西等地的求学者纷至沓来,想要拜入马老的门下。

这样一来马老便有了把组织扩大,兴办学校的想法,紧接着南洋公学的“墨水瓶事件”,更是直接促成了马老办学想法的落实。

年11月,南洋公学文科教习郭镇瀛因为讲桌上的一个空墨水瓶,笃定学生们是在借此讽刺他。

愤怒之下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全部开除,此事在上海引起了轩然大波,蔡元培盛怒之下带领余名学生离开了学校。

退学的大部分学生组成了一个爱国学社,而一直跟在马老身边学习的24名学生,则是选择留在了马老身边。

就这样在马老和蔡元培的筹措下,一座新式学校诞生了,马老为其取名“震旦学院”,梵语意为旭日东升之意。

学院成立后马老定下了“广延通儒,培养译才”的办学宗旨,开设文学、科学、哲学、数学四门学科,自己亲任校长一职。

在马老的运筹帷幄之下,震旦学院一方面创新性地实行了学生自治制,另一方面提倡自由研究之风,倡导学术民主、思想自由。

力求通过研究西方之语言,通晓其近代科学,再通过科学实现革命救国。

马老在震旦学院的一系列教学措施,赢得了广大爱国青年学子的欢迎。

可由于他收留了受到清廷迫害的通缉犯于右任,引来耶稣会的担忧。

于是到了年,耶稣会便派遣了法国人南从周进入震旦学院,试图制衡马相伯。

南从周骨子里具有深深的宗教烙印,在他参与管理学校期间,迫使学生必须参加宗教课程、早晚祷告、礼拜等活动,同时还禁止学生出入校门、谈论*事。

南从周的种种做法引起了广大学生的不满,甚至有不少学生直接退了学。

此时已经没有实权的马相伯,眼见学院已经变了味道,索性跟着学生们一起离开了震旦学院。

离开震旦之后马老认为震旦的精神不能就此磨灭,且身边一大群学生也要有个去处。

于是决定再兴办一所学校,这个想法得到了于右任等一众学子的认同。

于右任提出,新学校的名字可为“复旦”二字,其本意便有自强不息之意,二来也有不忘震旦初心的含义,众人听后纷纷表示赞许。

很快马相伯找到了张骞、严复等爱国志士,共同筹措了办校资金。

时至年5月27日,复旦公学正式建成,马相伯再次出任校长一职。

同年秋天,复旦公学正式开学招生,这所学校也就是后来为世人所熟知的复旦大学的前身。

仅就创办复旦公学这件事来说,马老已经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过他在办学这条路上所行之事还远不止于此。

年震旦大学迁址,苦于缺少建设资金,马老听闻后不计前嫌,为其筹措了4万元的捐款,帮其购置上百亩校舍土地。

这片校舍后来成为了上海交通大学的医学院,民国建立后,马相伯联合章太炎、梁启超等人,创办了辅仁社,也就是后来的辅仁大学。

民国3年马老的儿子病逝,学生们考虑到马老这些年为办学已经散尽家财,于是筹集了万元资金赠与马老,希望作为马老儿媳和孙女的抚养费。

可马老拿到钱之后就把它捐给了启明女子中学作教育经费,马老对中国教育事业之关心、对广大青年学子之关爱,可见一斑。

马老为了唤醒国人,几十年如一日地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可最后等来的却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登基称帝的消息。

心灰意冷的马老于年再一次回到了徐家汇土山湾,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心系抗日救国大业

年九·一八事件爆发,已经91岁高龄的马相伯,在国破家亡之际,再一次站了出来,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

他书写了《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加入到抵御日寇的战斗中去。

为了帮助义勇*筹措*饷,他连夜书写对联参与义卖,共得10余万元。

此外马老先后组织了江苏国难会、中国国难救济会等爱国救亡团体,号召国人共御外辱。

眼看日本*队一步步蚕食中国领土、屠戮中国百姓,马老拖着病体走上高台,四个月内发表了十几次国难广播演说。

其声音虽苍老却雄迈,虽低微却坚定,言语之中饱含着对脚下这片国土的热切。

然而随着年11月上海沦陷,日本*队进逼南京,马相伯只能跟随众人南下避难。

在从桂林逃往昆明的途中,马老在经过越南谅山时身体病重,因此滞留了一段时间。

期间马老陷入了长时间的昏迷,中间一旦清醒过来便要询问:“这是到了哪里?”

陪在他身边的孙女马玉章回答说:“这是谅山。”

马老一听已经出了中国,立马着急地说:“快让我走!这不是我们的国土,我要回国!”

后来等马老再次醒来时,众人仍然还在越南地界,为了安抚马老马玉章便告诉他已经来到了云贵交界处,他这才稍安。

滞留越南期间,不少马老的学生纷纷前来探望,每一次马老都会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说:“我是只老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这是马老对自己一生奋斗却未见成功的抱憾之言,马老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清醒的时间也越来越短。

弥留之际,马老把马玉章叫到跟前嘱咐说:“我死之后,你马上回去参加抗日!”这是马老临终前对孙女说的最后一句话。

据马玉章回忆,在马老临走之前的那段时间,他内心仍然念念不忘国内的境况。

嘴里一直含糊不清地说着:“国内有什么消息?消息!消息!”到最后马老的声音越来越低,逐渐变成了耳语,逐渐没有了声音。

11月4日,马老赫然长逝,永远地离开了这个让他深深眷恋着的国家。

噩耗传出举国哀悼,国共两*纷纷发来吊唁,中共中央早《新华日报》刊发了题名为《敬悼百岁老青年马相伯先生》的纪念文章。

马玉章在将祖父安葬好之后,于12月便转道重庆,找到了于右任,请求奔赴前线战场。

马老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激励着马家的子孙以及无数中华儿女走上了战场。

马相伯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从清末到袁世凯称帝,从*阀混战到蒋介石独裁,他始终在寻找救国之方,对那些独夫民贼他深为痛恨鄙视。

正如他所言,为了救亡图存,马老一辈子都在试图唤醒国人。

他散尽家财,支持学生运动,呼吁抗日,营救进步人士,始终行走在寻求探索正确的道路上,他是一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

可惜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中国仍然处于危难之中,所以他发出了“没能叫醒中国”的感叹。

如果马老泉下有知,中华儿女在其逝世不久后便上下一心,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了国门,想必他也可以瞑目了吧。

参考文献:

南京历史第一任市长——马相伯.通南京网.-09-26

马相伯与震旦、复旦之种种.凤凰网.-04-26

热忱的爱国者——复旦创始人马相伯二三事.复旦大学校刊.-5-18

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得到地位.*书光.中国知网.3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