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实验室女孩白手起家,亲手打造3个以上实验 [复制链接]

1#
擅长临床白癜风研究的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791/

如何拥有一个实验室?

在《追寻记忆的痕迹》书中讲过,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会面临选择,是应该继续在大学里深造,还是进入实验室工作?作者的答案是进实验室。在实验室遇到具体的问题,然后再进行文献的查阅,比没有目的,广泛涉猎文献,更有针对性。

有位学者,白手起家,一直在构建实验室。她写了一本书,讲述了自己和实验室的不解之缘。这本书叫做《实验室女孩》,在题材上,属于回忆录(memoir),和自传(biography)相比,更加个人化。在这本充满个人回忆的书籍里,作者一方面穿插讲述了大量关于植物的科普知识,另一方面,讲述了在科研工作中,一路走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作者总结说,科研工作者,更像是蚂蚁,而不是大树。

作者霍普·洁伦(HopeJahren),地球生物学家,《时代》杂志位极具影响力人物。在本书的写作期间,她任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终身教授。目前,在她在挪威奥斯陆大学任职。而且,第二本书“更多的故事”(thestoryofmore)英文版已经出版。

贯穿于作者洁伦一生的,除了实验室,还有写作。我们打开书,跟随作者的描述,来看一看她从梦想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实验室,到前后构建了大于三个实验室的经历,中间都经历了什么。

1.梦想就是拥有自己的实验室

“这世上再没有比计算机更完美的东西了。”从书中的第一句话,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于理工学科的热爱。

父亲与实验室

从小,洁伦的梦想就是拥有一个自己的实验室。为什么会有这么奇特的梦想?原来,她的父亲在社区学院任教,教物理学导论和地球科学两门课。父亲是社区唯一的科学家。

小时候,父亲在实验室备课,洁伦就在旁边,准备上课需要的实验器材,确保学生做实验的时候,一切都在。父亲从小就教她如何维修实验器材。还说过,摔坏东西不丢人,不会修才丢人。

小时候个头矮,就在实验室椅子底下玩。稍微长大了,就坐在椅子上,摆弄各种实验器材。所以,洁伦从小就知道,将来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实验室。

后来呢?在写这本书的时候,自己白手起家,已经组建过三个实验室。

母亲与文学

洁伦和和文学的情愫,来源于母亲。母亲生了四个孩子,作者洁伦最小,她有三个哥哥。

一直想上大学学习,可是事与愿违。

母亲是一个聪明、贫穷的女孩,心心念念,一直想上大学。可是事与愿违,年的大学是为男人而设立,特别是有钱的男人。母亲后来选择了嫁人,生孩子。直到第四个孩子也就是作者上到学前班,才得以实现自己的大学梦想。母亲选择了函授,英语文学学士。

母亲是一边带孩子一边学习。所以,从小跟着母亲,一起学习文学。一起读晦涩难读的名著。母亲告诉洁伦,阅读是一种劳作,每一个段落都值得花费力气去读。

不仅仅是文学方面的素养,洁伦还从母亲那里继承了美好的品德和不服输的精神。母亲曾经说过,每一件事的做法都有对错之分,如果做错了,就从头再来,最好再多做几遍。

不仅如此,母亲未雨绸缪,考虑周全,很多事情都是亲力亲为,都会亲手动手去做。这些东西,通过言传身教,都进入了洁伦的世界观当中。

自己:科研人员

作为一个科研人员,洁伦认为,与其说自己是大树,不如说,自己是蚂蚁——力微任重,籍籍无名。一个个的蚂蚁,寻找掉落的松针,穿越整个森林,搬运到松针堆里。所以,科研工作者,体验的,就是蚂蚁搬山的乐趣,这也是本书推荐序的题目。

一路走来,洁伦发现,科学家的道路,从独木桥,到大道,再到高速路,是这样一路走来的,经历了从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蜕变成为告诉自己应该怎么做。这种蜕变,发生在攻读学位,撰写论文的时候,这也是最难的一个关卡。

同样的思路,在《追寻记忆的痕迹》中,作者坎德尔说,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要培养自己的品味,这个很重要。自己应该知道,自己想要研究哪些方面的东西,自己的兴趣在哪里。

2.钱

洁伦曾经白手起家,组建过3个实验室。她目前在挪威的奥斯陆大学任职,组建了新的实验室。所以,应该不止三个。可能很多圈外的人都想不到,科研工作者也会有金钱的压力。

举个例子,质谱仪,每台价值50万美元。在洁伦的实验室,有两台质谱仪,是学校帮忙购置的。这里,他们形成了公共识:洁伦需要用这价值不菲的实验器材,做研究,出成果,提高学校的名气。

然后,按照简单的成本效益分析:如果学校不赔本,洁伦每年要产出4个杰出的科研成果,不眠不休,直到进坟墓。

洁伦从事的研究,被称为“好奇心导向型研究“,因为这种类型的研究,没有直接产生物质成果,无法产出可以直接投放市场的产品,机器,药物或者武器。所以,这种类型的研究,只有一个主要的资金支持来源,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当理想和现实冲突,那么,就先挣够面包钱,然后,去养活自己的理想。洁伦的“曲线救国”计划是这样的,每周花费40小时,研究炸弹项目,然后再花费40个小时,继续植物学的实验。

比如文案大师李欣频,她也说过,接房地产的广告,用来挣钱,养活自己后,给诚品写广告,这个是情怀。

作者的第二本书

洁伦也详细讲述了美国科研经费的情形。科学家总是被三年的预算所支配。拿到基金,拿到一笔经费,就可以支付雇员的薪酬,买实验室的材料和设备,以及旅费,等等。

接着,洁伦为大家算了一笔账,16.5万美元,听上去是一笔大钱了。洁伦自己的薪水,大部分由学校支付。然而,她要给实验室的同事比尔支付薪水。比尔具有20年的经验,所以,3年支付15万美元,这样,就只剩下1.5万美元,用来支付实验室的药品和设备,以及各种交通费,劳务费,以及会议开支。然而,实际上,能花的钱,只有1万美元,因为,还要向大学缴税。

大学要向教授们所做的研究而征税,大学间的税率千差万别。所以,对于大学科学教授而言,都会担心”钱“的问题。

年的时候,洁伦遭遇了瓶颈期。刚到学校,学校给了一笔启动经费,用来帮助洁伦展开研究。经费花完了,然而,申请经费的项目,被拒绝了。

因为这些项目的审批,需要同行评议,对于洁伦这个新人来说,本来就处于不利的位置。花完了学校给的启动经费,后来,连比尔的薪水也发不出了。洁伦也因为无法入睡而越来越焦虑。

半年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洁伦为两人找了新的工作。他们把这个实验室中的器具,放在车上,带到了新的实验室。于是,他们开始组建新的实验室。

3.实验室的经理,比尔

年夏天,洁伦是研究生助教,她带领实习生,去野外实习。在这里,她注意到了班上的本科生比尔。比尔不善言谈,不太合群。空闲的时候,两人总是呆在一起。

后来了解到,比尔是亚美尼亚人,他的父亲,小的时候就曾经躲在一个枯井里躲避大屠杀。最终只有父亲一个人活了下来。也许,这是比尔不善交流的一个原因。

比尔有社交恐惧症,对他来说,理发店的接触太过于亲密。所以,宁愿留一头长发,看起来邋遢,也不愿意去理发店。后来,他买了一个剃刀,从此以后,就开始自己剪头发。“真是一身轻松,我现在好得不得了”。

实习快结束的时候,洁伦找到自己的导师,推荐比尔来实验室工作。洁伦说,她觉得比尔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导师同意了。

然后,洁伦找到比尔,说可以帮他在自己实验室找个工作。比尔同意了。

年,26岁的洁伦成为佐治亚理工的助理教授,她邀请比尔,一起去亚特兰大组建实验室。比尔同意了。

在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第一个属于洁伦的实验室。在一个地下室,没有窗户,虽然条件简陋,和理想中的实验室相差很大。但是,比尔并不嫌弃,他似乎已经看到,只要下功夫,就会会变成美好的样子。

比尔这种热爱新生活的热情,也感染了洁伦,她也试着开始新生活。

在这个洁伦实验室中,他们开始设计,装扮。比如,将房间一分为二,变成了两个30平的小房间,然后,填充了各种设备:质谱仪,元素分析仪和真空管。为了安全起见,他们还翻新了通分橱。

比尔的经历也很传奇。刚到亚特兰大,为了节省开支,租了一套位于消防死角的房子,经历一番和南方臭虫大战,比尔投降了。然后买了一辆旅行车,大众凡拉冈vanagon。从这以后,就开始住在旅行车上了。

夏天很热,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停车场。后来,就把车停在学校的p3停车场,还遭到了保安的询问,后来保安终于明白,比尔是实验室的雇员,保安这才放心。

住了一阵子之后,比尔干脆搬到了实验室,在一间学生办公室里面住。那里不通风,没有窗户。

后来

后来,洁伦结婚生子,老公不是比尔。她也毫不避讳,坦言为了缓解压力,吃了很多抗抑郁的药物。后来因为怀孕,停止了这些药物。有了孩子,人到中年,科研工作顺利了很多。目前,她在挪威的奥斯陆大学任职,新组建了实验室,第二本书thestoryofmore也已经出版。

《实验室女孩》是一本畅销书,对我来说,这本书最珍贵的,就是真诚和个人化。这本书为读者展示了一个生物学家的真实生活,以及关于实验室的真实情况。对圈外人来说,都是很新鲜的体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