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9269973.html研究生撰写文献综述,是以现有文献资料为基础,通过提炼、综合、归纳和比较,对课题发展轨迹和研究现状进行叙述、评论的研究成果,既可单独成章,也可独立成文。最终目的是预测未来研究方向,为开展后续研究提供立论基础。
所谓“综”,就是对大量分散、重复甚至相左的文献资料进行提炼、综合、归纳、比较;
所谓“述”,就是对前人的观点进行评述、分析,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展望。
01文献综述的学术意义
中央财经大学吴念鲁教授曾经指出:
“文献综述是学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一篇学术论文水平的髙低,只要看文献综述部分如何梳理和如何评议的,作者自己有何种观点和见解,大体就可以看出,这篇论文作者对这一领域所掌握的理论与实践到了什么程度。因此,在文献综述上下了功夫,有了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
此言一语中的,道出了文献综述的重要意义。
一是尊重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
任何学术研究都有其产生、发展、完善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接力奋斗、不懈努力。
后继者要想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建树,必须要对前人的研究心存敬畏,对已做的工作心存感激,这不仅是一名研究者应具有的道德情操,更是秉持独立人格、遵守学术规范、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
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正是系统梳理学术发展史、准确掌握某个课题来源的过程,更是承认现实、尊重历史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说,只有知道从哪儿来的,才能确定能到哪儿去。
二是找准学术创新突破方向。
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掌握课题的研究现状,根本目的还在于找出未开发的学术“荒地”,找到可能蕴藏重大发现的科学“宝藏”。
文献综述,正是通过对以往研究资料的对比分析,充分掌握前人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手段,通过分析该问题和相关假想是如何被讨论的,帮助提出各种不同的答案及研究的设计和执行方案,从而找到研究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开展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避免大量重复无效劳动。
科学工作者应把人类历史上尚未提出的或尚未解决的问题作为科研的课题,从事这种研究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科学研究。
据报道,我国有40%的科研项目在研究前,其实在国内外已经有了相关成果。撰写论文的目的不是为坐而论道,根本目的在于探索新领域、研究新问题、取得新成果。文献综述的作用正是在充分占有既有研究成果的前提下,避免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老路。
四是为研究提供支撑论证基础。
撰写文献综述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收集整理资料、掌握论证依据的过程。通过全面掌握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有助于学习理解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增强研究者的学术研究能力。
可以说,文献综述是进入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不做文献综述是无法进人学术殿堂的。同时,相关文献的观点和数据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鲜活的论据,进一步提高研究成果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02撰写文献综述的主要误区
当前,学术界关于文献综述的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三个不”。
一是不知道。
“不知道”是最极端的一种表现,就是在很多学术研究生的潜意识中,根本不知道学术研究还需要做文献综述,或者说认为文献综述做不做无所谓,可有可无。
围绕文献综述的重要性问题,曾有学者在院校研究生中做了一组调査,结果显示:认为文献综述对撰写学位论文非常重要的占29%,认为有一定效果的占57%,认为可有可无、作用不大的占14%。
这样的调查结果虽然不能全面说明问题,但至少证明了对文献综述“不知道”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客观存在。
出现以上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部分研究生不知道学术史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没有看到绝大多数成功的学者都十分看重文献综述,也精于、善于撰写文献综述。
二是不理解。
“不理解”是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就是绝大多数研究生承认文献综述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也很有必要,但没有把其真正摆到应有的位置。
只看到文献综述的“工具意义”,或者说仅仅将其视为“学术规范”的一种标志,没有真正触及研究成果本身的“宝藏”价值。
三是不会写。
“不会写”是最突出的一种表现,就是研究生由于缺乏专门教育训练,想做好文献综述,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从何下手。
要不就是以偏概全,眼光仅仅投向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专著教材,没有把触角延伸到研究报告、研讨会论文集、重要会议精神和资料汇编等“犄角旮旯”,只顾“高大上”,只求“短平快”。
要不就是记流水账,仅仅简单堆积、罗列文献,没有分析综合,因而得不到学术增值。
03学术界应当怎么做?
做好文献综述是在每项学术研究前必做的功课,理应成为研究生的必备素质。针对学术界在文献综述认知与实践方面的缺憾,有必要从教育引导的角度呼吁广大教育者、研究生对文献综述正确认知,并通过大家的科学践行,合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生态
一是呼吁。
学术界,特别是各级主管部门应利用研讨会、开题报告会等各种场合和时机大力宣传文献综述的重要性,形成强烈的舆论导向,引导各级研究生自觉开展文献综述工作,使之真正成为学术研究的必修环节和研究生的自觉行动。
期刊界和课题申报评审机构,也应有意识加大综述类研究成果的上稿和立项机会,让学术研究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配合宣传活动真正落地生根。
二是教育。
院校和研究生导师应切实担负起教育责任,不仅要教育广大教师和研究生树立文献综述意识,更要加强相关训练,让他们知道如何正确撰写文献综述,从而不再“心有余而力不足”。
同时,要注意综合施教,把文献综述教育纳入院校日常的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中去,保证教育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三是规范。
事实证明,仅仅依靠教育解决不了撰写文献综述的根本问题,还需要运用制度规范来约束研究者的学术行为。
院校要在教研人员和研究生的学习研究中,以制度规范的形式确定文献综述的运用时机、评价标准及约束指标等要素,使文献综述成为开展学术研究的先决条件,由“需要做”到“必须做”,由“不想做”到“不得不做”。
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以及特色理工学科,建立了全面、完整、动态的文献阅读制度和经典文献参考体系,将学科专业主文献课作为专业必修课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
同时,人民大学要求学科综合考试以学科专业主文献的内容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要对选题涉及的学科专业主文献进行综述等,该做法值得其他院校参考借鉴。
此外,期刊界和课题管理机构也应该规范来稿和拟申报课题的内容标准,将文献综述作为必备的前置内容。
四是追责。
做好文献综述,必须下一番苦功夫,来不得半点虚假。
一旦前文的三项举措展开实施,部分研究生可能为了图省事,动起歪脑筋,不是人为杜撰莫须有的东西,就是故意断章取义、视而不见、混淆概念,拼凑低水平、无意义的文献综述。
因此,院校、导师、期刊和课题申报评审机构要加大对各类文献综述的审查力度,一旦发现学术不端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让“有意而为”变成“不敢为之”,以此保证文献综述的质量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