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目标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95089.html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世界性的朝代,研究内亚的森安孝夫曾说,日本人眼中的唐朝既没有蒙元袭来的恐慌之感,也没有宋明正统的中华主义,这都使得唐长期作为一种文化,而非限界存在于日本人的历史记忆中。
同样是世界性的帝国,唐弱化了汉的好武气息,转而以睦邻友好作为处理外交关系的宗旨,玄宗时韦凑上疏谏用兵时说:昔唐尧之化,兼爱夷夏,中外又安;汉武穷兵远征,虽多克获,而中国疲耗。
可以说,开放而不失友善的精神贯穿了唐人对外的交往中。
日本教科书里的唐朝版图
1.唐朝的外国人:化外人
《唐律疏议》中说化外人谓蕃夷之国,别立春君长者,唐太宗时中国有三百余个藩国,到了开元时期剩有七十余藩国。
藩国包含的范围有三层,第一层是最远的友好国家,例如当时的天竺、波斯等国,这些国家和唐没有地缘纠纷,也没有君臣主从的关系,是严格意义上的外国;
第二层给唐朝当小弟的国家,比如当时的高丽、渤海等国,这些国家都尊唐文化是中心文化,把唐*权视为宗主国,每年定期进贡,但是这些国家都有自立的君主,虽然臣服中华,但不在归化之列;
第三层是当时对唐朝不那么服气的*权,譬如突厥、回纥、吐蕃、南诏等,唐朝将这些国家和*权的人都纳入唐朝的化外人之列。
2.化外人的*策
唐朝在对待化外人的问题上,并没有太强的差别心理。
就做官而言,化外人在唐朝做官是很简单的事,就拿我们所熟知的人来举例,高仙芝是高句丽人,安禄山是粟特人,哥舒翰是西突厥人。
安禄山
唐书有记载:贞观四年(年)平东突厥,酋长归降者皆拜将*、中郎将,布列朝廷。被打败了,只要你诚心归降,大唐也给你们官做。而且安排做官的人规模还不小,五品以上的就占了朝中一半的位置。
遍阅唐籍,化外人在唐为官为将的例子数不胜数,而且其中不乏受到重用者。
就科考而言,化外人在唐朝科考是不受歧视的,甚至为了照顾他们,唐朝给他们专门开了一门科目宾贡科。
举一个例子,新罗人崔致远,十二岁时乘桴(筏)西渡唐朝,立志参加科举考试。
临来时,其父曾告诫他说: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勉哉。崔父的话翻译过来就是:十年都考不上,那你就别说是我儿子。
崔志远在唐僖宗咸通十五年(年)进士及第,后授任宣州深水县尉。
就安家置业而言,化外人也有很大的自由空间。贞元三年(年),胡客留长安久者,或四十余年,皆有妻子,买田宅,举质取利(即放高利贷),安居不欲归。在长安过得有滋有味,家都不想回了。
就经商而言,来唐经商的主要是两种人,一种是来自于陆上丝绸之路,一种来自于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来广州经商的化外人有时被当地长官罚没商品,有时也能得到看起来还行的商业优待。
举例来说,年唐文宗因为一场大病刚刚治愈,心情特别的舒畅,就发了一道名为《太和八年疾愈德音》的诏书说南海蕃舶,本以慕化而来,固在结以恩仁,使其感悦,…其岭南、福建及扬州蕃客,宜委节度观察使常加存问。你们来我这儿一趟也不容易,恰巧我病好了想要施点恩德。我会吩咐我的地方官多关心关心你们的。
3.关于化外人的想象
唐朝在对于化外人的想象上,也更多是戏谑。当时的人们常常在酒宴上摆放一个头戴宽沿帽,蓝眼睛,高鼻梁的小木偶人,用它来表示喝醉的胡人。当这种滑稽的小木偶跌倒时,如果他倒的方向指向哪位宾客,则这位宾客就必须将杯中的酒喝干。年轻的诗人们常常在妓院里用这种木偶人取乐。
唐代胡人牵马俑
胡人的长相,成了唐人审美观里的异类,而且是滑稽的那一种。反观欧风美雨侵袭的今天,我们的年轻人费尽心思整容成为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薄嘴唇的欧式模样,何其讽刺。
唐人对于化外人的想象,除了戏谑之外,就是惊诧了,慧琳在描述异域人时这么说道:
国无礼文,抄劫为活,爱食人,如罗刹、恶*之类也。言语不正,异于诸蕃。善入水,竟日不死。从今天的眼光的来看,此种说法明显带有唐人中心观的傲慢与偏见。
以上都可以说明,唐朝对待化外人的态度是开放的,唐人关于边界的想象是模糊不清的,相比欧洲人发明的国际体系,唐的天下体系更具有海纳百川的气度。
古语说得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从皇帝开始,唐人就对化外人采取温和包容的态度。
太宗李世民曾说过: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如,不必猜忌异类。若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哪怕是化外人,唐太宗也给予了一视同仁的态度,并没有宋明狭隘的自我优越感。
电影杨贵妃剧照
所以越是优秀,越是能够包容不同,中国传统精神最伟大之处即在于这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4.管理和事故
由于还没有近代产生的主权意识,唐朝对待化外人聚居地区的治理,采取的是因人而治的原则。
根据阿拉伯商人的记载,唐*府可以在穆斯林聚集的蕃坊内任命了一名蕃长,蕃长依据伊斯兰风俗治理穆斯林,要是遇上了法律纠纷,蕃长可以依据《古兰经》的圣训和穆斯林的风俗来解决。
九世纪阿拉伯商人写的《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有一个呼罗珊(西南亚古国)商人贩运了大量商品到唐朝贩卖,在广州贩卖货物时与宫廷采购宦官发生争执,因为听不懂呼罗珊人一半天叽叽歪歪,宦官强行拿走了他们的货物。
呼罗珊商人为了要个说法,不远万里到长安向皇帝告御状,皇帝非但没有拒之门外,反而在繁忙的公务之外腾出时间听他诉苦,并且依法处置了宦官。这其中既有唐朝皇帝对海外商人带来高额商业税的看重,也展示了唐朝对待化外人的宽容气度。
波斯人
当然,宽容过度很可能变为纵容,一些有欠教导的化外人目无法纪,做出了出格的事情。
武则天时,广州每年都有昆仑奴载满金银珠宝来中国贩卖,广州都督路元睿因为冒失验货并且大加刑罚,激怒了一众昆仑奴,他们拔出剑器上来就是一阵砍杀,被杀者多达十余人,一时间没人敢靠近他们。血洗官厅过后,昆仑奴们登舟入海,追之不及。
故事中的昆仑奴何许人也?李季平在《唐代昆仑奴考》一文中指出:唐宋时所谓昆仑奴,既可能为非洲的黑人,也可能为南海各地卷发黑身的昆仑人,也可能为南海的矮黑种人。
昆仑奴
七十多年后,同样是广州,大食,波斯的商人合谋围攻州城,刺史韦利见势不妙,索性弃城而去,两国的*队大肆劫掠仓库,烧毁民房,最后浮海而去。
可以想见,一个商贾云集矛盾频出,但疏远于统治核心的城市,确实很难对付浮于海上的无根行客。统领天下之大的唐朝皇帝,也只能发挥自己在陆地上的威权,对于大海之外的世界,难免望而兴叹。
5.婚娶问题
化外人想要和唐人结婚,也受到颇多的限制。《唐律疏议》卷8卫禁篇中的一条款说:中国人不得越边塞与异族人通婚,违者,流二千里,婚姻未成,则减三等处罚胆敢和化外人通婚的话,就得承担流放二千里的代价,甚至于想结却没结成婚的,都得受相应的处罚。
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杨贵妃
*府在诏令中严厉禁止胡人诱娶汉人妇女为妻妾,或者以任何方式冒充汉人。在文宗开成元年(年)卢钧擢任岭南节度使时,发现广州的外来居民和唐朝人杂居在一块,卢钧强迫他们分处而居,且不允许外国人占田和营建房屋。
6.心态变化
化外人在与唐人的互动中,盛唐并没有一贯的排斥或者谄媚。一天唐太宗对大臣说:我听说吐蕃人喜欢打球,每次聚会都得露两手,昨天那帮吐蕃人在升仙楼又开始打了,他们一定知道我喜欢打球,所以争相表现,但我贵为皇帝,哪能随随便便被人猜度我的喜好呢,于是太宗焚此球以自诫。
准备打马球的太子
吐蕃派遣使节迎娶金城公主,顺便和唐人来了一场波斯球的友谊赛,吐蕃人在前几个回合占据上风,风头正盛。这时还是临淄王的李隆基携三唐人对敌吐蕃十余人,李隆基东西驱突,风回电激,所向无前,吐蕃功不获施。一举灭掉了他们威风。
面对诱惑时保持定力,受到挑战时敢于应战,这是盛唐。
安史之乱爆发后,随着唐朝世界精神的萎缩,唐人对外来富商的仇恨也与日俱增。
美国史学家谢弗在调侃这种心态时举了英国人和德国人的例子这就正如同在我们的时代,一位前德国士兵可能会追忆起他可以开怀畅饮法国酒,(暗指纳粹占领巴黎期间)而不必承认法国的平等地位的日子;或者就象一位前英国的文官深深地怀恋着大英帝国统治时期野蛮的印度的财宝一样。
唐朝在走下坡路时,仇外的心理也愈加凸显,到了后期甚至出现了针对化外人的屠杀行为:刘展之乱时,平卢副使田神功进*扬州,大掠居人资产,鞭笞发掘略尽,商胡大食、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更别提唐末*巢*队在广州针对阿拉伯人的大屠杀了。
参考文献:1.《试论唐代律法中的涉外法》,王栋亮
2.《唐代外国人来华与留居述略》,田庭柱
3.《唐代的外来文明》,谢弗
4.《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
5.《唐代的历史记忆》,廖宜方
6.《岭南昆仑奴遗事》,蔡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