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百日百文献百年丨豆瓣评分92,这本书 [复制链接]

1#

重温红色调查经典

百日百文献礼百年

年是中国共产*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我们特推出“重温红色调查经典,百日百文献礼百年”专栏。从年3月23日起,每天推出一篇调查研究红色经典,精选精彩留言,以百日百文献礼建*百年。本期为第十九期。

第十九期

本期推荐

今天为您推荐的是

豆瓣读书评分9.2的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是中国社会调查方面的学术著作。该书是作者费孝通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时撰写的博士论文,根据对中国东部,太湖东南岸开弦弓村(作者取名江村,今属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的实地考察写成的。

该书虽是博士论文,但语言却朴实易懂,客观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使得靠桑蚕为生的“江村”成为国际社会学界研究中国农村的首选之地。

《江村经济》被费孝通的论文指导老师、英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评价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名人推荐

我念大学本科时,我哥哥在读研究生。我是学理科的,我哥哥是学逻辑学的。有一回我问他:依你之见,在中国人写的科学著作中,哪本最值得一读?他毫不犹豫地答道:费孝通的《江村经济》。现在假如有个年轻人问我这个问题,不管他是学什么的,我的回答还是《江村经济》——但我觉得这本书的名字还是叫作“中国农民的生活”为好。它的长处在于十分诚实地描述了江南农村的生活景象,像这样的诚实在中国人写的书里还未曾有过。

——王小波《诚实与浮嚣》

作者简介

费孝通(-),江苏吴江人,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第七、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人民*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曾先后就读于东吴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后留学英国,年获得伦敦大学经济*治学院博士学位,年加入民盟,年被选为伦敦大学经济*治学院院士,年获英国皇家人类学会的赫胥黎纪念奖章,年获联合国大英百科全书奖。被誉为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费孝通先生一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迁,他怀着“志在富民”的信念,总结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等多个区域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了浦东、*河上游、南方丝绸之路等多个区域的经济布局和发展。

他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已经成为中国民族关系史的核心理论框架,他关于“文化自觉”、“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念对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发展有着宝贵的现实意义。

书中有一段话

体现了他

浓浓的爱国情怀

可通过下面音频

感受一下↓

△音频丨潮州调查队

背景音乐丨《DecisionForJustice》

创作背景

年秋,费孝通刚从清华毕业,并取得公费留学资格,走之前,他的导师主张出国前应到少数民族地区实地调查一年。

于是他决定和她前妻王同惠,一起去广西大瑶山考察。年冬,由于在瑶山里迷路失事,天的新婚妻子死了,而他也重伤。

养伤期间,费孝通接受了姐姐费达生的建议,前往开弦弓村进行了近两个月的访问,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

年,费孝通在前往英国留学的游轮上,就把开弦弓村的所见所闻整理成篇,这便是后来的《江村经济》。

△费孝通在开弦弓村(年摄)

视频丨《江村:一个中国乡村

工业发展的社科样本(上)》

初识《江村经济》

全书共计16章

结构如下↓

费孝通在书中以开弦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活和生产过程,描述了中国基层社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中国在当代条件下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在当时创办了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这是中国最早全部由农民参股的股份制企业。

费孝通对其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蚕丝业》一章也被普遍认为是本书最经典、最成功的一章。里面对变革传统技术中的*府、村长(企业领导人)、村民(企业员工)、合作企业角色分析,时至今日,对任何一家企业都仍具参考价值。

△开弦弓村缫丝车间(年摄)

经典摘录

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的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

——布马林诺斯基《序》

过去的经验并不总是过去实事的真实写照,因为过去的实事,经过记忆的选择已经起了变化。目前的形势也并不总是能得到准确的理解,因为它吸引注意力的程度常受到利害关系的影响。未来的结果不会总是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因为它是希望和努力以外的其他许多力量的产物。

——第1章《前言》

对形势或情况的不准确的阐述或分析,不论是由于故意的过错或出于无知,对这个群体都是有害的,它可能导致令人失望的后果。

——第1章《前言》

机器用来增添人类的幸福。不幸的是,它被用来为相反的目的服务。但我仍然相信,试图把这些工具引进中国的改革者的责任,是寻找一种正当的办法使用机器。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不应该成为机器的奴隶。换句话说,把机器当作一种生产资料的人应该拥有机器。这就是为什么我坚持合作的原则。要按照资本主义的方式来组织新的工厂容易得多,但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我应该为资本家的利益工作而使人民更加痛苦吗?从技术改革所得到的利益应该归于参加生产的人们。

——第12章《蚕丝业》

由于家庭手工业的衰落,农民只能在改进产品或放弃手工业两者之间选择其一。正如我已说明的,改进产品不仅是一个技术改进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再组织的问题。甚至于这些也还是不够的。农村企业组织的成功与否,最终取决于中国工业发展的前景。目前的分析对那些低估国际资本主义经济力量的改革者来说,是一个警告。

——第16章《中国的土地问题》

向下滑动查看

阅读《江村经济》全书

长按左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