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城诗经是世界第一本调研报告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需要注意什么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416/4609706.html

文/李后强卢加强

摘要:《诗经》采集本身即是社会调研活动,以调研报告的特点研究《诗经》,包括调研人——“采诗者”出现的背景、调研的地理和时间、调研的社会生产状况、调研的社会生活状况、调研的逻辑观点、调研的社会价值。《诗经》作为一部社会调研报告对各个学术领域具有重要文献意义。

关键词:《诗经》调研报告社会实践

(李后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话.

(卢加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博士,田园牧歌研究中心主任,

电话)

一、《诗经》“采诗者”社会调研模式出现的社会背景

《诗经》的采集方式本身即是社会调研。《汉书·艺文志》中便有关于采集诗歌官员的记载:“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

这种社会调研的目的可以总结为“陈诗以观民风”,其中传达了统治者这样做的缘由,通过采集民歌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保存民间歌谣的目的,更主要还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信息,我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同理,民歌关照民心,从民歌里统治者可以发现并掌握民众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善于纳谏,善听民意,爱惜贤才,他收集信息的途径中,民间采集占据了重要环节。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1],基于对下层民情了解的渴望与迫切,西周的统治者进行了大规模的民歌采集活动,并为此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汉书·食货志》对采集诗歌的描述比较精确,出现了“孟春三月,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的场景,然后“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意思即是说春天时分,人们走出屋舍,到田间去耕作劳动的时候,便有叫做“行人”的采诗官,敲着木梆子在路上巡游,采集他们在耕作中唱的歌谣。然后把采到的诗歌献给管音乐的太师,太师配好音律,演唱给天子听。

传统的译文其中有一点需要更正,“行人”事实上是这项社会调研活动的管理者与实施者,真正下访走动于民间的人是一批常年在基层的“采诗者”,所以包括西周官吏“太师”也和“行人”的性质一致,都属于管理者。《春秋公羊传注疏》卷十六记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正是这些基层的“采诗者”长年奔走于乡野,收集各类民歌,由此才形成了一条民情上达朝廷的通达道路,所谓“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便是如此。

关于《诗经》设置采诗官的这种调研方式,在《诗经》本身即有作品体现,《诗经·小雅·皇皇者华》:“皇皇者华,于彼原隰。駪駪征夫,每怀靡及。我马维驹,六辔如濡。载驰载驱,周爰咨诹。我马维骐,六辔如丝。载驰载驱,周爰咨谋。我马维骆,六辔沃若。载驰载驱,周爰咨度。我马维骃,六辔既均。载驰载驱,周爰咨询”,这里说的“駪駪征夫”中的“征夫”表明了该章的主要描写对象是征人[2],所说的“咨询”方式便是派遣官员亲自下方民间,所谓“周爰咨诹”“周爰咨谋”“周爰咨度”“周爰咨询”,反复吟唱,表现了采集者的孜孜以求,广纳良策的身影。这种采集方式本身也是《诗经》作品素材的采集方式,在那个交通通讯都不发达的时代,这种亲自下访民间,走入田野的调查方式,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还原民间的声音,收集到较为综合广泛的信息。

二、《诗经》调研的地理及时间

诗经的时间跨度约五六百年,其分布地域以*河流域为中心,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据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年)以后产生的,所以其中收录的诗大致产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诗经》中包含很多地理信息,包括地理环境面貌、物候经验、天气现象、聚落与城址等,反映了那时的地理状况及人们的认识水平。诗经中的《风》《雅》《颂》包含了不同主题,而最能体现地域风景的当属《风》,其中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韩、赵、魏、秦),大部分是*河流域的民间乐歌,《雅》《颂》两部分则集中于陕西和河南之地。采诗者正是在这些地方辗转奔走,将地方的风貌与民间的声音记录了下来。

在地理环境面貌方面有如《大雅·韩奕》中说:“奕奕梁山,维禹甸之”,“孔乐韩土,川泽。鲂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有猫有虎”,“献其貔皮,赤豹*罴”,意思分别为: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经治理它;身处韩地感到快乐,川泽遍布,水源充足,鳊鱼、鲢鱼肥又大,母鹿、小鹿聚集一处,山林中有熊有罴,以及山猫与猛虎;珍贵貔皮作贡献之物,赤豹*罴也上呈至京城。

诗中涉及的地理信息为梁山,关于梁山,有些说法说它在陕西省的韩城,也有人说就是今天北京的石景山,但到底在何处确实暂时无法定论,但诗中描述了当时的地理环境,有宽广的河流和众多的湖泽,里面有众多的鱼游来游去,一群群鹿遍布原野,还有棕熊生活在森林,如此足以让人们了解诗经时代有怎样的地理风貌。

关于地理对于诗经内容的影响,有一种观点认为《诗经》所收集的全都是乐歌,十五国风的分类其实也就是乐调的分类,而地理因素则是其产生与分类的基础,当然,不同的地域文化,自然会衍生出不同的乐调,先秦时期由于交通不便、山川相隔,很多地区和国家很难做到互通有无。所以王朝采诗的乐官在全国各地收集民间诗歌,接触到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民俗以及各地方言口音。而伴随国家疆域的开阔,周边少数民族和偏远地区的音乐口音、民俗地理也就融入到乐官所采的诗歌当中了。

在诗经地理研究上值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