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谈到唐朝的由盛转衰的过程,那么安史之乱就是不得不提及的一段过往,它的出现将唐朝的盛世繁华拦腰截断,成为唐朝挥之不去的梦魇。
虽然战乱之后唐朝的国祚仍延续了一百多年,但是却在不负当年万国来朝的强盛景象。酿成安史之乱的原因很复杂,但是万事都有一个临界点,超出一定的控制能力,势必会反噬自身。
公元年,河北三镇节度使安禄山伙同契丹、罗、奚等少数民族势力举兵15万,对外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为名,起兵向长安进发,开启了安史之乱的序幕,而清君侧铲除杨国忠不过是幌子,叛*的真实目的就是要取代唐朝改朝换代。
一、府兵制瓦解
唐朝依仗的府兵制,最早见于北魏时期的“八部落制”,西魏宇文泰为了对抗外部的*事压力,采取寓兵于农的策略,也就是“屯田制”,建立了以柱国、大将*、开府三者协调的府兵体制,减少*费支出的同时,同步开垦农田。
后来隋朝继承了这一*制,并专设折冲府负责府兵的*事训练,府兵闲暇时耕种,战时需自备武器装备参战,朝廷节省了一大笔*费开销,而分发土地是府兵制建立的前提。
北魏孝文帝曾颁布“均田令”以按照人口分配土地,赋税、徭役、兵役皆出自有田人家,唐朝将这一体制应用到府兵体系之中,毕竟战时需自备武器粮草,没有土地,一切都是空谈。
到唐中期,土地兼并加剧,朝廷没有多余的土地分给府兵,而府兵也因长期没有战事而逐渐沦为徭役苦工,社会地位一落千丈,再加上战时需自备物资,朝廷不拨发*饷,导致府兵逃亡率水涨船高,最后干脆无兵可用。
均田制的瓦解昭示着府兵制的没落,而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觊觎,唐廷不得不改用募兵制组建*队以应付边关战事。
二、募兵制放权
转到募兵制后,朝廷自然要拨付*费,而彼时的唐朝经济已无力负担庞大的*费支出,且就算盛世之时,唐朝的经济水平也不算宽裕,无奈之下,朝廷只能放权给边疆的封疆大吏们,赋予他们*权和财权。
节度使手握**大权之后,其手下的部队大多只知节度使而不知有皇帝,完全成为了私人的武装,况且中央连监察权都交付给节度使,这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
不过节度使制的存在,也同样解决了唐朝的边患问题,如果没有节度使在边疆驻守,唐朝可能早就亡于北方势力之手。
不过这种*事上的内轻外重,无疑给有野心的节度使提供了机会,面对这些土皇帝们,万一有一个野心家,那么大唐的江山便将陷入战火之中。
三、中央的疏忽
当时,整个唐朝上下大概有兵员近60万人,而节度使手中的兵力就达到近50万,而安禄山更是手握三镇拥兵近20万,对此唐玄宗竟然没有感到威胁,直到大*兵临城下,才相信安禄山已然反叛。
起初,商讨藩镇节度使人选时,唐玄宗听信了李林甫的话,选用胡人担任边疆节度使,说是看中胡人的单纯性格和作战勇猛,其实李林甫是怕边疆大吏扰了自己的*治前途,顺水推舟,为自己培养势力。
这里就不得不再提唐朝的*争,其实安禄山之所以下定决心起兵反唐,也是出于保护自身的考量,毕竟人不在朝中,而杨国忠一*恨不得把安禄山除之而后快,所以安禄山也算是被步步逼反的。
唐玄宗本人对安禄山其实并不太了解,只是被底下的群臣忽悠住了,再加上安禄山在朝中左右逢源,所以唐玄宗对他也就放松了戒备。至于杨玉环的事,只能说这是唐玄宗自己咎由自取,长期怠*、懒*,招致反叛才悔不当初,只可惜有些晚了。
虽然安史之乱最终被顺利平定,但是这无疑给唐朝的*治、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恢复和平后的唐朝依然暗流涌动,节度使割据的本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纠正,那时的唐朝虽然表面上是中央*府,但基本只能安于一隅,反而硬是靠藩镇内斗强行续命了一百多年。
均田制的瓦解标志着府兵制名存实亡,而募兵制需要朝廷付出大量钱粮来供养*队,节度使登上历史舞台之后,唐朝就开始呈现割据状态,于中央来说,放权节度使是迫于北方边境势力的压力,而**大权揽于一身则是现实情况的写照。
安史之乱于唐朝是必然要发生的事,不是安禄山,也可能是李禄山、王禄山,节度使掌握敌方大权是不可持续的事,早晚都会出现叛乱的情况。
不过唐朝也只能默认这种情况发生,毕竟从**大权交出的那一刻起,唐朝的势力范围就在不断缩小,最后都会呈现割据的状态。
参考文献:《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