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投稿攻略从编辑部审稿用稿看论文写作与发表 [复制链接]

1#

讲师介绍:赵老师:CSSCI双核心期刊《中国教育学刊》前副主任,主持双核心期刊编辑部工作,负责审稿与修改把关;中国教育学会论文评选专家,教育部第一届教育教学成果评奖杂志选登负责人。

我之前在核心期刊编辑部工作,有较长时间的编辑、审稿经历,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一个课题就是——从编辑部审稿用稿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的论文写作这样一个专题。前言从作者、读者以及编辑部的角度而言,论文写作是完全不一样的。从编辑的角度而言,我们主要是从众多的论文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编者”最主要的是把握刊物的定位,遵循的是读者所需。只有站在读者的角度,我们编辑才愿意看你的文章,同时也要站在期刊的角度,作者的论文才能更有针对性。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文章一般是随心所欲,写的都是我知道、我想写的内容,所以作者在发表的时候才会觉得很难。就像一个推销者,不了解客户的思维和客户的需求,是很难把产品推销出去的。从读者的角度探讨,他们期盼的是深受启发,思考的是为我所用。现代快节奏的当下,每个人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如果作者的文章不是作者所需,再好的文章也难以留住读者的驻足。所以,我们写文章首先要把握好“作者”、“读者”以及“编者”的关系。作者和编者之间要想产生联系:作者就要变“漫无目的”为“做杂志所需”;而读者和编者又是一脉相承的,编者在审稿的时候是兼顾期刊定位和读者需求的。所以,作者更应该让自己的写作与读者产生关系,要变“自说自话”为“与读者对话”。理顺这个关系思维,我们写文章才不至于漫无目的、不会变成自说自话,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杂志社所需要的文章。要切记,写文章不是自己关起门来自说自话,而是要和读者对话。01期刊与审稿:从刊物角度仰视以《中国教育学刊》为例,杂志社一般是三审,一审二审(复审)三审(终审)。初审就是责任编辑大致看文章是否符合刊物定位。而我们的文章95%以上都在责任编辑那里都淘汰了。留下来的是责编认为极好的稿件,就会送到二审。二审也就是复审,一般是编辑部的副主编或者是主任来担任审稿。二审才是起核心作用的,主要是看文章能不能用、如果用的话还要怎么修改?三审一般是主编来终审,他通常会采纳一审二审的意见再综合裁决,他拥有是否可刊的最终决定权。初审,也就是责任编辑做得事——主要看文章的创新性和学术价值,并且淘汰掉学术质量不高或者写作体例不符合期刊要求的,再就是针对办刊的组稿要求,选出他认为很好的文章送给二审和三审。这么多年的审稿工作,我总结了三句话,主要是看作者的笔下思想(即观点),而不是看浅显的文字。有思想的文章才有修改的价值,才能称得上是好文章。这些不是做文字游戏也不看重作者的身份学历,每个人的机会都是均等的,所以大家要把握一条——文章思想,这个是审稿的核心。有的人说,文章在编辑部审稿一般都要花很长的时间,比较慢。如果想要提高审稿速度怎么办?第一个是要提高文章质量,投稿前可以请导师或者是正规的学术机构帮忙预审一下,研究好文章的价值是否与刊物对口,检测好引用率等等。第二个是要走征稿的渠道,大家在外面看到的征稿启示代表的都是编辑部最需要的稿件方向,大家一定要抓住机会,但是要注意一下,外面很多的中介就是打着这个晃子来骗人,投稿一定要到官方的渠道进行投稿。然后就是选择冷门期刊去投稿,这样比较。要想快速出刊,我们可以避开期刊名字好听并且影响因子较高的刊物,选择哪些收稿方向较为综合、名气相对较小的正规期刊。02采用与不用:从编辑角度审视这里主要讲一下我们的论文写作、研究上的一些注意事项。

编辑部喜欢以及不喜欢的文章特征一般杂志社录用的稿件是什么样的稿件?——首先就是要有好的选题。“报做一条题,书做一张皮”。一个好的选题和一个好的架构,就是一篇好的文章。编辑在审稿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好的选题,在头脑中无形就会产生一个好的印象——这个文章要用。即便文章的语句不怎么好?那也可以改后再审,反正是不会轻易给退稿的。所以选题是最重要的。这里插一句,杂志社也都是很缺好的稿件的,一篇稿子选题好了,哪怕后面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辅助作者修改稿子,杂志社也都是很重视的。其次,专业表达。好论文一定是一种专业呈现,是研究的结晶。编辑看到一篇文章的表达很专业,就好像是那种两眼发亮。你想给他修改一下都没有地方下刀的,都是能够让人拍案叫绝,能引起共鸣的。第三就是内容为王。内容好杂志社才会用,我们不是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看文章,而是要借助读者的视角,看看这个文章发出去有没有人读?读了有什么用?能用到哪里去?能否生效?这些就是编辑部采用稿件的一般性要求——好的选题、专业表达、内容为王。编辑部每天要看的文章太多了,每个编辑每天要看十几二十篇文章,所以编辑会对不喜欢的文章有一个判定的标准。不喜欢的文章是什么样的文章呢?我大概总结了四类:(1)不欢迎正确的废话。文章从头到尾,写完+字,全部都很正确,但是都是时髦的大话、严谨的套话、漂亮的空话和违心的假话,这就叫正确的废话。这也是大多数作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举个例子,每个人都在说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一定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减轻负担……这些都非常正确,但是确实假大空,这是教育部长想说的话。这都是不行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直击问题的核心,把话说到点子上,要能解决实际问题。(2)数字化表达的文章。甲乙丙丁,这类文章一看就缺乏逻辑思考,是散的。数字化的表达等于是把文章碎片化了,削弱了事物内部的联系,这是编辑部所不喜欢的文章。而真正的高手一定是具有较强的缜密性逻辑思维,以及立体感和层次感的凝练与论证攻略的。(1)3文本解读的文章。我们目前的很多文章都是文本解读,范式如下——第一章是意义解读,第二章是原则,第三、第四章是……严格来说这是解读而不是论述,论述应该是说理。正确的论述应该是“提出问题--追因分析--得出结论”,要能够找出问题并且追因分析,得出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的结论。(4)评头品足,指手画脚的文章。这种文章都是作者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在评价、在指责。就像我们现在说的愤青,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真正会写文章的人应该是要立足解决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开展理念、路径和策略探讨的。

审稿未通过的文章通病在审稿中,大量文章会出现的问题在哪里呢?从我们编辑部审稿看有80%以上的文章,都是经验总结的文章。这一类的文章在我们这里很快就毙了。每个人的经验总结都是特殊的,具有自己的特性是不可复制和推广的。它有作用,但是它只是我们提升工作品质的朴素力量,不可能放之世界而皆准。我们要把经验转化为科研成果,这是很大的一个通病。它通病体现在哪里呢?我总结有六个字。首先就固化。固化体现在写作方法,思维方式上。我们论文写作要转变思维方式,它不是经验总结的一种——归纳思维。而应该是一种演绎思维,论文应该是思想的成果,所以应该把经验上升到思想的高度,避免工作视野的狭窄和实践行为的庸俗。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是可行的操作策略,而不是模式方法。第二个就是弱化,弱化就是科研意识比较弱,开展的学术争鸣缺乏分为,对实证性研究严重不足,研究课题缺乏热度。第三个就是细化,文章是为研究而做研究,为写而写。现在我们的期刊都被影响因子、期刊考核所绑架,很多文章都是非学术的。而非学术的文章发表无疑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的作者一定不能浮躁。一定要讲究学术积淀,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而且要自愿去说。

初审能过关的文稿样态编辑在审稿的时候文章太多,他不可能每篇文章都从头到尾的去开、仔细的看。而是按照这样一个顺序——题目摘要,开头和框架参考文献,这样一些几个主要部位去看一看,他心中就有数。一般来讲,看看这几个部分就能大致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初审能够过关的很重要的一个就是标题,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标题先声夺人,决定一篇文章是否可以录用。我们很大一部分稿件就是因为题目不妥当而落选的。这里给大家提示一下,现在我们的网络过于发达,编辑拿到一篇文章会把题目复制到网上,百度一搜铺天盖地都是你这个题目,相似的题目一多那肯定就没戏了。除非你是那种很牛的文章,否则一般都会在这个环节被毙掉。摘要也决定着一篇文章是否能用,特别是三审终审的时候。你想主编哪有时间来看这么多东西,多半都是看摘要和几个标题。所以摘要一定要把你的亮点研究成果充分展示出来,这个很重要,不然也很难录用。参考文献在初审中也具有“参考”的作用。编辑通过文中或者文末的参考文献,可以了解作者的学术视野以及研究基础。一个杂乱无章、错误百出,且不符合规范的参考文献,会大大降低投稿成功率的。(别看参考文献很简单啊,我们编辑最烦的就是这个参考文献,一篇要花费很长时间来修改,太费神了。)第一印象很好的文章一般都能通过责任编辑的初审。第一印象主要是——比较吸引眼球的选题,包括养眼的排版,优美的语言、表达良好的沟通素养、规范的行文和文献格式。另外一个就是投稿的诚意,看你专一不专一。首先编辑拿到文章要查重,如果你超过10%,但是文章特别好,他还会给你机会去修改。多数文章如果超标太多,一般也就没戏了。所以第一印象非常重要。03提高命中率:从发表角度透视这个话题并不是说一下子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的,他也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里面,更多的要靠我我们的学术功底,当然投稿也是有诀窍的。撰写品牌文章才是硬道理。不管是听讲座也好,还是如何,只要你把品牌文章写好了,这样你不用找人,期刊也要找你。作者在选期刊的同时,期刊也在选文章,这是相互选择的一个过程。作者发表难,而期刊也缺文章发,高质量的文章是被期刊抢着发表的,没质量的稿件你托人也懒得发。关于品牌文章,我们的读者各有各的评价标准、经验技巧。作者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唯一不变的就是要想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就离不开大量的学习积累、功底,而且要多思考,多写多练。尊重目标期刊才是大道理。发文章不尊重目标期刊还怎么发呢?尊重目标期刊主要是根据期刊的投稿指南去准备稿件。我们很多作者就从不研究这个投稿指南,所以就很难写作,那更无所谓投中投不中了。我们也要很好的尊重期刊具体的规范和要求,写起来不对路不仅编辑恼火,也浪费了作者的写作。尊重目标期刊,要认同目标系刊的一些定位和要求,按照他的要求写稿和修改,不能把没写好的半成品给期刊编辑。总结一下就是投稿前要看样刊,投稿的时候要看定位。写前一定要看期刊,不看就写不好,特别是要看他的期刊宗旨、内容特色以及办刊风格,包括板式和周期都要看,特别是要看看他这近几期都发过什么样的稿件。投稿的时候要看定位,各个期刊有自己的学科偏好,有的期刊偏好选题,比如有的是学术方面的,有的是偏重实践的。像《中国教育学刊》他是偏重于理论和实践应用结合的定位,你不符合这个期刊定位,那就完全用不了。另外是篇幅,有的文章达不到期刊的字数要求,后期就不好编排。像《中国教育学刊》他一般是-字,你写-、2-3W字都很少用,但是有好的文章也要用。所以一定要看期刊的要求。抢抓时机是硬举措。文章写作是一方面,像我们研究如何发表高影响因子的文章就是一个好的举措,期刊喜欢什么样的文章,那种能够被别人引用转载的、可以投稿影响因子的文章,这样他将来评比核心才能评的上,所以我们写文章对准这个需求,这是期刊的需求。如果你写的文章能够提高影响因子,那他马上就能被发表啊,即便不能发表,期刊也会马上退回来请你修改。所以一定要抓住机遇。抢在先机还要把握好时间的节点。我们论文呢,一般都是写在工作之后。这个要变,论文写作最主要的是发在工作之前,这个文章就容易发表了,你写在之前,就是现在不好,编辑也会马上就通知你修改。像前段时间出了个双减*策,期刊就很缺这方面的文章,就算作者写的不好期刊也会催促作者修改好。所以文章一定要赶在工作之前,而不是等工作做完以后来写感想总结,那样就太迟了。要尽可能的变后为前。我们写文章发文章,也要预留一个时间空间。很多人评职称,他这3-4个月就要评了才开始准备,发核心哪有四个月呢?期刊从投稿到审稿发表都是要时间的,不能说临了临了才开始着急投稿。此外,还要避开寒暑假,那个时候编辑都放假了,这时候投稿容易丢失,抢占先机要把握时间节点,还要注重对待专家的修改意见。我们在编辑部最怕的是我们文章返修的时候,有些作者他很不客气,我的文章为什么要修改,他就很不高兴,特别是中小学老师。我们杂志社发大中小学的文章,包括我们中科院老师的文章、北师大、华中师大的老师,这些作者收到返修一般都很配合修改,改的很好。反观是中小学的老师很反感编辑部给他们反馈意见,但是要知道返修是对你文章最大的一个认可,一定要高高兴兴、认真修改,把握好这个机会。研究投稿技巧是大举措。再就是投稿附言,最好写几句话,比如说“我是贵刊的忠实读者”、“刊物很有价值和特色”“特别恳请得到指导与提携”……Q1:发文章有没有什么技巧呢?A:要知己知彼,不要盲目发力。一个期刊通常的录用了还不到15%,一些好的期刊就更低了,我们一定要打磨好高质量文章,投稿后保持相互的沟通和交流,一定要抢抓记忆。Q2:是否要挂名大咖?A:这个根据个人情况,一般挂名大咖,或者通过知名学者推荐也是可以的。当然你文章好的话挂名专家也是可以的,如果文章不好那也拿不出手。Q3:代笔抄袭的文章能不能过?A:质量高一点的期刊,代笔和抄袭是过不了的,代笔的文章一看就知道,抄袭的文章是能查出来的,一般情况下这两种不可能有修改机会的,所以尽量要避免。Q4:是否可以一稿多投?A:这个是不可以的,容易被期刊拉入黑名单。当然我们可以多变通一下投几个期刊试试,我们一般文章很少能一下子录用好几个刊物的,如果文章被其中一个录用了,编辑部会发文提醒已经录用不要再另投他刊。那么一多稿一投呢?这也是不合理的。最后总结下,我们写文章还是不能总想着技巧,还是要老老实实、踏踏实实的做好学习和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