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海拔在米~米之间,被称为世界屋脊,空气稀薄,气候恶劣。
就是这样一片“不毛之地”,却分布着大片热点地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保卫家园,在这里留下了青春、洒下了热血。
01好奇:外国面孔守卫中国边境
年中印边境冲突的时候,一些网友们惊讶地在视频中看到一名胡子拉碴的军官竟然长着外国人面孔,难道解放军也有“外籍军团”了?
其实这张“外国面孔”的主人既不是外国人也不是外国人和中国人通婚的孩子,而是我国的少数民族,比如塔吉克族、俄罗斯族、维吾尔族。
要提醒大家的是,对于这些战斗在一线的少数民族军人来说,最讨厌被人叫老外了。
守卫中国边境的“外国面孔”并不罕见,他们和内地的民族一样热爱着祖国。
他们有的穿上军装奔赴前线,有的没机会从军世代为农,但也要投入保家卫国的事业中,比如下面这位——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
凯力迪别克是塔吉克族,家住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的红其拉甫。红其拉甫在塔吉克语里的意思是“血染的通道”,光听名字就知道这个地方有多险恶。
红其拉甫平均海拔高度在米以上,空气中氧气含量不足平原的一半。
常年刮七级以上大风,最低气温能降到零下40多摄氏度,所以红其拉甫还有另一个称呼:死亡之谷。
年,解放军在红其拉甫部署了边防连。边防连负责的边境线很长,一次边境巡逻要花费一个星期到一个月的时间。
从内地赶来的边防官兵初来乍到,出现不熟悉道路、不适应环境的问题,导致病患和伤亡。
这时凯力迪别克站出来,义务给边防官兵充当向导。他指引着官兵在崇山峻岭中穿行,和官兵们一起守护着神圣的帕米尔高原。
军营里流传一句话,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在红其拉甫边防连,不仅营盘是铁打的,还有铁打的凯力迪别克家族。
凯力迪别克·迪力达尔
凯力迪别克的向导工作一干就是23年,直到年年迈的他因疾病再也走不动了才停止。
他的儿子巴依卡·凯力迪别克十分不解,为什么父亲如此执着地当向导?
年,凯力迪别克带着巴依卡一起当向导,这次巡逻一走就是一个月。因为家里缺人照看,二十多只羊被狼吃了。巴依卡心疼羊,不想继续干向导。
凯力迪别克跟他讲:“过去国民党军队来了只会抢牛羊,你的叔叔还因此被打死了;现在解放军来了,不仅给牧民送牛羊,雪灾时还把粮食、柴火、马料和医药送到牧民家里,牧民才得以保住人畜性命……”
巴依卡
不用父亲说完,巴依卡就听明白了,从此,巴依卡接替父亲充当向导。
巴依卡十几岁就开始随着父亲巡边,坚持干了39年义务向导,比父亲的时间还要长。39年间,巴依卡累计巡逻多次,行程3万多公里。
为了巡逻,巴依卡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他的牦牛在边防线上摔死了4头、累死了5头、伤了7头。
牦牛是牧民的命根子,部队要赔偿巴依卡却被他拒绝,他说巡逻不仅是国家的事也是牧民的事,有了国家的界碑才有牧民的牛羊。
年凯力迪别克去世,巴依卡在巡逻路上;年妻子难产去世,巴依卡也在巡逻路上;巴依卡他自己也患上了高原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和胃病。
部队想补偿他,问他有什么要求,巴依卡回答想入党。
巴依卡的事迹感动了各界,他于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
年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劳动模范,年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先进个人”。
巴依卡
年,巴依卡感觉身体大不如前,就拉着刚从部队退伍的儿子拉齐尼·巴依卡一起当向导。
此后他又坚持了五年,直到年身体彻底扛不住为止,不过此时拉齐尼已经成长为优秀的向导了。
拉齐尼当向导很拼命。年,拉齐尼为了救掉进雪洞的边防战士,他被严重冻伤入院抢救了3个小时。
年,由于牦牛突然失控,拉齐尼为了救牛背上的战士掉入冰河,被冲出去十几米。
年,探路时被山坡滚落的石头砸中头部,拉齐尼伤口鲜血直流险些丧命。同行的官兵多次劝他先回家,他却说“这是我的任务”,坚持走完剩下的路。
拉齐尼也受到了各级的表彰,他先后被自治区评为劳动模范、道德模范、爱国拥军模范,后又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优秀护边员”“全国道德模范”,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拉齐尼说,他要当一辈子不穿军装的“边防战士”,永远守护着祖国的边境线;等自己的孩子长大,也要培养儿子当向导。
他还说,如果有一天离开了人世,他要把所有能用的器官全部捐献出去,献给需要的人。现在看来,这些话怎么听都像是在立flag。
拉齐尼
年1月4日,喀什的一处人工湖上,一个孩子不幸坠入冰窟,正在附近的拉齐尼闻声赶过来救人。
正要拉孩子出来,冰面突然再次破裂,拉齐尼也掉进了冰窟。
拉齐尼衣服浸湿,在水中活动困难,他不顾个人安危奋力把孩子推出水面。最后孩子得救了,而他却因体力不支沉入水下,不幸牺牲。
02敬佩:世代守卫帕米尔的雄鹰
凯力迪别克祖孙三代义务当向导服务国防并不是个例,查阅典籍后会发现,不光是他们一家,整个塔吉克族都是卫国戍边的英雄。
塔吉克人崇拜鹰,视之为勇敢、正义、忠贞的化身。世代居住在帕米尔高原的塔吉克人就像雄鹰一样同侵略者战斗,守卫着祖国的边防。
年中亚出现了浩罕汗国,该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一个地区强国,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觊觎喀什等中国领土。
浩罕国建立后,军队曾多次入侵新疆,塔吉克族的家乡塔什库尔干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成为浩罕军队袭扰的重要目标。
在浩罕国早期一系列的侵略中,塔吉克人虽然保住了城池,但是人口、牛羊被大量掳掠。
塔吉克人中有一个叫库尔察克的少年,13岁被掳到浩罕,忍辱负重20年才辗转逃回。
不久,浩罕国再次派兵入侵,为奴20年的库尔察克利用自己熟悉浩罕的优势,带领族人取得很多战果,成为塔吉克英雄。
他战斗勇敢,在保卫莎车县的战斗中面部中刺刀死战不退,终于打败侵略军。浩罕国不死心,之后又屡犯边境,被库尔察克一一击退。
年浩罕国再度入侵,这次敌人来势汹汹,塔吉克人战力处于劣势,库尔察克作战失败被包围。
浩罕国派出使者威胁库尔察克投降,被回击:“只要我还活着,你们就休想占领这块土地!”
最后时刻,库尔察克拒绝部下要他突围的建议,因为他不愿抛弃部属独自逃命。库尔察克脱下盔甲,向敌人发起自杀式冲锋,英勇战死。
库尔察克的孙子英提巴哈也在之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库尔察克一家三代人用鲜血谱写了一曲保卫祖国领土的英雄赞歌。
年,随着左宗棠大军逼近,塔吉克人再次发起战斗,终于收复家乡。但是不久,他们再次面临侵略威胁。
19世纪下半叶,沙俄灭亡浩罕国,代替后者继续侵略新疆地区;而吞并印度的英国也深入帕米尔高原,对塔什库尔干虎视眈眈。
深感边境威胁严重的清政府,派出张鸿畴等人加强边疆防务。张鸿畴采取了中国古代常见的屯田戍边政策,组织塔吉克人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生产运动。
在抓生产的同时,张鸿畴还建立用于屯兵防御的塔什库尔干古堡,派驻军队防御和监视边境,并联合边境居民建立军民联防制度。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张鸿畴不得不带领部队撤走。
这个时期的清政府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东北、东南沿海、南部边境都面临严重的边防压力,加之经济疲敝,清政府已经无力顾及这里。
这就导致塔吉克人在抵御入侵时困难重重,不仅敌人更强大,而且能得到的支援很少。
为抵御沙俄和英国的入侵,塔吉克人自行组建部队守卫家乡。
没有入选部队的普通塔吉克牧民,许多自愿迁到靠近边境的地区垦牧,成为部队的耳目和辅助战斗力量。
年,俄军派出侦查小组伪装成地质勘探队进入塔什库尔干,行迹败露后被塔吉克牧民包围驱赶。
俄军侦查小组被迫离开,他们问带路的向导:你们愿意接受阿富汗人管辖还是愿意接受汉人领导?
向导回答:“这里的游牧民族都非常愿意接受中国皇帝的管理,因为中国人从不欺压我们。”
俄军侦查小组并没有就此逃离,他们接着转悠,又再次遇见了之前包围他们的牧民。
牧民说:“附近的堡垒还有中国驻军,不久前就有中国骑兵来过,他们可都是优秀的射手!”
其实在大约十年前内地来的驻军就撤走了,牧民说的那个堡垒也早被英军和俄军捣毁了两次,牧民只是想把这群俄国人吓走。
没有支援却要独立面对强敌的塔吉克牧民,要靠骗来驱赶侵略者,让人唏嘘的同时也为之动容。
时间到了年,共产党人胡鉴、许亮等人来到塔什库尔干,为保卫边境,他们组织成立边防大队和修建哨所。
塔吉克人纷纷响应,副县长还亲自带人在恶劣天气中穿越复杂地形,给边境哨所送粮食。
由于熟悉地形、吃苦耐劳,塔吉克人成为边防的主要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边境线上终于建立起一个又一个哨卡,有效遏制帝国主义的侵略活动。
副县长亲自送粮,县长更不落下风。时任县长达卡组织牧民监视外国情报据点,切断其与外界联系,还在边境巡逻中亲手抓获偷越国境的间谍和走私犯。
解放后,由于国内趋于稳定,反动势力主要从境外派遣人员向国内渗透,塔什库尔干再次成为战斗的最前沿。
由于边境后勤压力大,帕米尔高原上的中国驻军长期面临兵力不足的问题。塔什库尔干的边境线上共有45条对外通道,只有4条有边防部队把守。
为了守卫边境,塔吉克人不仅组建了余人的民兵队伍长期活跃在一线,还几乎全民皆兵,一处住所就是一处哨所,一个牧民就是一个情报员,守卫了其他41条对外通道。
03研究:原是欧罗巴血统中国人
塔吉克人卫国戍边的故事可歌可泣,可是作为中国人,他们为什么会是白种人的特征呢?这要从他们的起源说起。
中国的塔吉克族人口很少,目前只有五万多人,但是这个民族的历史却很悠久。
一般认为,我国的塔吉克人属于欧罗巴人种,也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白色人种,难怪常常被人当作老外。
塔吉克人的祖先在公元前几百年来到帕米尔高原定居,除了与当地民族融合外,留在塔什库尔干的部分就发展成今天的塔吉克族。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两千多万塔吉克人,大部分分布于塔吉克斯坦等中亚国家。不过虽然都叫塔吉克,中国和中亚国家的塔吉克族差异很大。
公元前2世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外交官之一的张骞来到西域,之后汉朝在这里设置了都护府管辖西域。就这样,古老的塔吉克民族,早早地成为了中国人。
张骞出使西域,也开启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塔什库尔干处于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这也就给当地带来了繁荣。
经济的繁荣使得作为游牧民族的塔吉克人不再逐水草而行,陆续修建了城市,安心定居下来。
世代生活于此的塔吉克人民风淳朴,他们把热情好客、乐于助人、勤劳俭朴等作为信条,有着“君子国度”的美誉。
实际上塔什库尔干的治安很好,曾十多年来没有发生过杀人、放火、强奸、抢劫等重大案件,甚至连小偷小摸也极少发生,“夜不闭户、路不拾遗”是这里真实的写照。
塔吉克人尤其讨厌偷盗,对偷盗的处罚很严格,据说过去偷盗的人被抓到一次就要剁掉一根手指。
他们外出不用锁门,即使路上捡到东西也不会据为己有,反而会把失物放在路边做好标记,等待失主取回。
虽然地处古代商业要道,这里却并没有浓厚的商业气息,因为塔吉克人觉得,赚取本钱以外的钱财就是骗人。
品德优良的塔吉克人,怎么会不爱国呢?
在塔什库尔干,关于塔吉克族的起源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在古代,一名公主在波斯卫队的护送下离开家乡,担负起中原王朝与波斯和亲的使命。
当迎亲队伍登上帕米尔高原后,因前方发生战争被困于半路。为了保证安全,卫队官兵把公主安置在一座山峰上,自己则守在山下。
还没等到战争结束,久居高山的公主竟然在怀孕了。山下有卫队守卫,怎么会有人上山使公主怀孕呢?
几番查证无果,公主的侍女说,是太阳神每天前来约会公主,公主怀的是太阳神的孩子。
由于公主怀孕,卫队怕受惩罚不敢返回波斯复命,就推举公主生下的儿子为国王。由于是汉人公主和太阳神的所生,所以这个国王也被称为“汉日天种”。
从这个传说来看,塔吉克人把自己当作中国人的后裔,也意味着他们在文化上对中国有天然的亲近感。
另外,塔吉克人有尊重妇女的良好传统,来访客人中年龄最大的女人会被视为最尊贵的客人,也不知道是否和这个传说有关。
自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后,塔吉克人就一直中央政府联系紧密,即使是中央王朝灭亡、政权分崩离析,难以控制西域时也初心不改,乱如南北朝时也曾数次派遣使者前往北魏和梁朝。
宋朝时期,中原王朝无法管控西域,由于阿拉伯人的扩张和蒙古大军西征建立四大汗国,塔吉克人和内地的联系一度中断,直到清朝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才恢复。
从此,塔吉克人心中沉寂几百年的热血被唤醒。
年,共产党人胡鉴、许亮等人到来,除了组织抓边防外,还兴办教育,在大部分都是文盲的塔吉克人中产生很大影响,推动发起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塔吉克人听从中央号令,活跃在建设家乡、守卫边防的一线,这使得他们和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
相信在未来,塔吉克人将继续谱写出辉煌而壮丽的历史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塔吉克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2.中工网《39年义务向导巴亚克:要与解放军一起守边防到老》
3.中国国防报《新疆塔吉克族民兵护边员拉齐尼·巴依卡为救坠入冰窟儿童英勇牺牲——帕米尔,雄鹰永留雪山之巅》
4.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塔吉克雄鹰库尔察克
5.《我国塔吉克族的形成及其历史演进》;西仁·库尔班,马达力汗;《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第22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