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一举成为学术圈新闻的焦点人物。
图片来源:长江日报
这位89岁高龄的中国经济史研究资深学者,曾任其学校经济史研究所所长;其《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著作,都是在其相关专业方向影响力巨大的关键作品,至今仍是全国高校历史系推荐书单中的常客。自年退休后,赵老师依然笔耕不辍坚持研究和写作,年还获得了第二届「荆楚社科名家」荣誉称号,可谓以学术为终身事业,鞠躬尽瘁。
但这回让赵老师冲上热搜的,并不是他的学术成果,而是一场成功的维权行动——赵老师对中国知网擅自收录他的多篇论文打起了官司,且全部胜诉,累计获赔70多万元。
当记者问到赵老师维权缘由时,赵老师非常气愤地说:
「(知网)把我多篇文章收录(到)数据库,还通过电脑、手机这些端口来传播,不仅不告诉我,读者包括我自己下载还要付费,我本人却从没拿到过一分钱稿费。」
「为什么我创造的知识成果得不到尊重?」赵老师这些振聋发聩的问题,也是无数知网受害者的心声。赵老师决定拿起法律的武器为维护自己的权益。自年起,赵老师开始起诉知网侵犯其著作版权。在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赵德馨」可得,数十篇文书都与赵老师状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知网的运营公司)相关,而案由也多为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
图片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
可见,赵老师是多次维权——这就意味着,知网所做的是多次侵权。当赵老师针对某篇文章一次维权以后,知网作为侵权方依然有几十篇可以「盈利」。也就是说,若不是遇到了赵老师这样认真对待的学者,知网的侵权成本要远远低于侵权盈利。
据赵老师称,在这些维权行动后,知网已经不再收录他的文章,收录的都下架了。目前在知网检索系统上精确搜索「赵德馨」,已无法找到赵老师发布的期刊论文,仅在「图书」版块下收录了赵老师的一本专著。
图片来源:中国知网
其实,知网也并不是唯一侵犯赵老师权益的存在:在裁判文书网上,同样可以看到赵老师状告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万方平台)、北京书生数字图书馆软件技术有限公司(书生之家)等平台——但如此大规模维权成功的案例无疑是极为少见的,而赵老师的行为也无疑是为学术圈内著作权益受到侵害的科研人们开了个好头。随后赵老师的学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退休教授苏少之也已同样的方式打起官司,并胜诉。
「赵德馨教授的胜诉,既是为广大作者讨说法,也会影响有关期刊数据库的商业流程,使他们更加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万勇表示,很少有学者这样去维权,为赵德馨教授的行为「点赞」。正如在这条新闻的评论区下,许多科研人纷纷表示「大快人心」,「扬眉吐气」:
天下「苦」知网久矣
知网上一次出圈的一次恐怕还是拜年「不知知网的翟博士」所赐。自此开始了天临元年,全国各高校开始对即将授予学位的论文,均开始经历严格于以往程度的审查。
但这个正如翟博士本人一样空而无物的热点终究会退潮,留在大众视野的聚光灯之下则是知网本身。当然,为知识和学术版权付费当然没错,提高论文查重标准也同样起到了肃正学术风气的作用,这些深究起来自然是无可指摘——但知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既不是促进者也不是决策者,而是一个手段卑劣的谋利者。
目前国内文献期刊检索服务领域,知网稳坐第一把交椅,市场地位没有受到过任何实质威胁。它几乎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还是「我国唯一经国家批准正式出版博士学位论文的学术电子期刊」,掌握了大量学术期刊资源的独家版权。
图片来源:知网
但在此般版权的高度垄断背后,运作着的却是极为畸形的文献数据收录机制。作为全国高校的首选论文收录机构,各大高校都和知网有合作,学生能够在就读期间免费使用知网数据库,但与此同时必须得将论文上传,并且知网是指定的查重系统——这对高校学生和学者来说,没有任何选择权,尤其是在诸多学术会议都要求「论文上传知网」的前提下。在这种话语权的严重不对等的运作链条下,知网完全垄断了对高校论文的处置权限。
论文统一上传后,又成为高校同知网谈判的筹码。最终知网的数据库大大地充实了。
而作为论文真正的生产者和权益人的作者们呢?根据知网给出的稿酬标准,博士论文一般能够获得元的现金稿酬,硕士论文60元,加之写作几百元、读作不要钱的知网数据库「代金卡」,这便买断了无数篇硕博们呕心沥血创作论文的版权。
且不提整个申领流程极为繁琐,甚至很多作者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文章还能获得稿酬,也压根就不知道自己的文章版权已经「莫名其妙」地流落到了知网的手中。
除了大批量的硕博论文,在收录其他中文文献时,知网的做法就更大胆了,就如同擅自收录赵德馨教授的论文,年知网还曾擅自电子化汪曾祺的作品并进行付费传播,获取非法收益。
图片来源:知网
游走在灰色地带收集版权的知网一直都很「幸运」,据启信宝数据显示,同方知网作为被告的诉讼案件数量高达起,但这些案件大都以被告人撤诉或者败诉告终。
丧心病狂割韭菜的知网,一年从穷学生口袋里掏几个亿
比起收集版权的「模模糊糊」,知网割起用户的韭菜倒是清清楚楚。以个人用户为例,下载一篇论文每页需要付费0.5元,平均每篇论文付款约为3元左右,一年后如果再次下载则需另付费用。是的,下载自己的论文,同样也需要付费。
单位付费更是每年都在增长,每年涨幅在8%~10%左右,具体涨多少,就要高校具体和知网去谈。西南地区一所大学图书馆的曹老师对记者表示,因为老师和学生都需要知网的数据库,这就使得在谈判时学校处于弱势地位,几乎没有多少议价权力。对于知网提出的涨价要求,很多学校最终只能被迫接受。目前一所高校年付费就在70万元左右。曾有北京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曾因其暴利的收费抵制过知网,但架不住它垄断性的论文库,不得已又重新启用,国内top高校尚且如此,其他学校更是苦不堪言——知网这门生意简直是「无本万利」。
更不用提在查重垄断机制下催生出来的各种查重灰色产业。尽管严格来说,知网并不提供个人查重的端口。但如果你硬要查的话,这个价格已经涨到元/篇。
据知网的母公司同方股份年报和年半年报显示,知网年上半年营收超过5亿,毛利率58.83%;而在年营收9.7亿元,毛利率高达61.23%。知网打着冠冕堂皇保护知识产权和分享知识的幌子,一年从穷学生的口袋里掏出几个亿。
始建于年的知网在初期发展时,由于国家资金投入不足,其产业化运作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其影响力不断增强,种种活跃于资本市场的弊病也纷至沓来。左手是查重价格节节攀升,右手是学术版权强取豪夺。几乎每年都能见到社交媒体对知网口诛笔伐的新闻,但却从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而知网也在一阵阵浪潮平息后继续「我行我素」。
「吃着你碗里的饭,还要砸了你的锅!」
图片来源:武汉理工大学微博|因知网涨价过高而被迫暂停合作的学校并不是个例
「从来如此,便对吗?」
年,一位苏州大学的学生将知网告上法庭。他在知网下载文献时需付费7元,但当时在知网充值中心,金额最低的选项也要充值50元,且剩余的钱无法退还。最终,这名学生胜诉,而此后的知网便可以使用多种方式进行充值和退款,并且最低金额可以是0.5元——这也是第一次在大众视野中看到知网做出的妥协。针对此事,新华社半月谈栏目曾发表评论,
垄断性产品实际上就是公共产品,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公益性质,否则将成为妨碍发展的公害。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学术资源的垄断性平台更需体现公益性。知网在合理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负起更多公益责任,不能因为坐拥海量数据就对自己的侵权、牟利行为有恃无恐,变本加厉。
作为一个国际性知识资源平台,知网本就承载着国家提升学术科研水平的期望,其背后更有教育部、科技部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可以说,成就了知网的是国家政策的支持,是历史环境的机缘巧合,更是无数学子学者们的学术成果,而恰恰不是知网这个「中间商」本身。
赵德馨教授年事已高,维权之路费事费力。中间知网方曾多次打电话来要求和解,赵教授表示「拒绝和解,维权目的是反垄断,我要到法院里为广大创作者讨个说法」。用个人的力量去对抗这块磐石,是困难的。但这一次,我们赢了。
这代表了一种反攻——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加强,知网靠垄断平台躺着挣钱的如意算盘该停停了。既然知网的垄断地位和海量数据库已经成为现实的定局,那么绝不能为企业的一己私利,占了国家的便宜,又寒了学者的心。